基础知识

地震学史大事记

来源:中国地震台网 发布时间:2012-9-29 阅读次数:

1751  第一台摆验震器。
1755  里斯本地震激发了人们对地震学的关注。
1819  库奇丛林沼泽地的地震令人注意到了断层的作用。
1826  冯·霍夫(Von Hoff)开始发表地震年表。
1831  泊松(Posisson)发表固体弹性波理论。
1855  费希尔(Fisher)确认断层作用为地震的成因。
1857  那坡里(Neapolitan)大地震(Mallet,1862)。
1859  马利特(Mallet)估计每年要发生8次“大震”;并发表世界地震活动性图。
1872  伯特利(Bertelli)观测到脉动与风暴之间的关系。
      休斯(Suess)使地球科学家们相信断层可以形成地震。
1880  米尔恩(Milne)和格雷(Gray)在日本记录到他们的第一张地震图。
1883  克拉卡托火山喷发:造成火山地震和海啸。
1885  瑞利(Lord Rayleigh)发表瑞利波理论。
1888  门登霍尔(Mendenhall)率先对地震能量作了估计。
1889  冯·利波尔·伯希维茨(Von Rebeur Paschewitz)获得第一个远震记录。
1891  美浓-尾张地震(Koto,1893)。
1897  维歇特(Wiechert)假定地球具有地核。 
      印度大地震:奥尔德姆(Oldham)在该地震图中识别出了P波和S波。
1899  开始发行《Shide通知》,后来改通知演变为《国际地震资料汇编(ISS)》。 
      诺特(Knott)讨论了发射和折射。
1901  国际地震学协会成立。
1904  拉姆(Lamb)发表关于来自脉冲源的波的理论。
1906  蒙特叙斯·德·巴洛尔(Montessus de Ballore)出版《地理地震学》(Geographie Seismologique)。 
      伽利津(Galitzin)研制出了电磁地震仪。
      旧金山地震。
      昂根海斯特(Angenheister)率先试图测量吸收。
1907  黑格洛茨(Herglotz)展示如何计算速度随深度的变化。
      大森房吉(Omori)提出了地震复发的空区理论。
1908  西伯利亚的大陨石产生冲击性地震。
1909  希达(Shida)观测到了初动的四象限图像。

1901  里德(Reid)发表弹性回跳理论。 
      莫霍洛维契奇(Mohorovicic)发现地壳-地幔边界。
1911  《美国地震学会会刊》创刊。
      勒夫(Love)发表《地球动力学的某些问题》。
      莱邦松(Leybenzon)指出地核必定是液态的。
1914  美国气象局开始收集有关美国的地震资料。 
      古登堡(Gutenberg)测量到地核的深度。 
      费莫尔(Fermor)提出相变为地震的成因。
1921  塔姆斯(Tams)记录到海洋下的速度比大陆下的高。
1922  特纳(Turner)证明某些地震的震源深度大于通常的震源深度。
1923  中野(Nakano)把初动图像与应力偶联系起来。
      海岸与大地测量局负责监测美国地震。
1924  杰弗瑞斯(Jeffreys)著的《地球》第一版问世。
1925  杰弗瑞斯发表第一篇论述面波的文章。
1926  古登堡预测存在低速层。
      拜尔利(Byerly)开始研究初动。
1929  格兰德班克斯(Grand Banks)地震和海啸。
1930  贝尼奥夫(Benioff)研制成可变磁阻地震仪。
1932  日本开始建立第一个海啸警报系统。
1935  贝尼奥夫研制成应变地震仪。
      杰弗瑞斯-布伦(Jeffreys-Bullen)发布走时表。
      和达清夫(Wadati)指出深源地震图像。 
      拉科斯特(LaCoste)引进零长弹簧地震计。
      里克特(Richter)发明震级标度。


......


2004  印尼大地震,引发了巨大海啸,死亡20万人,东南亚损失惨重。
2008  中国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死伤近1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