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出版物

地质公园科普教育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07-10-19 阅读次数:

——以福建太姥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例
林明太
莆田学院管理学院福建莆田351100;
莆田学院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所福建莆田 351100

摘要:本文在分析地质公园科普教育系统的构成的基础上,以太姥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例指出了目前地质公园科普教育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并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应加强地质公园管理者科普教育意识、切实提高地质公园导游从业素质、完善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牌示解说、加强地质展览馆的建设和服务、建设地学科普实践专区和加强科学研究等具体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地质公园;科普教育;存在问题与对策;太姥山

  地质公园是近几年来国际上为保护地质遗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而创建的一种公园形式。它自创建以来已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同,并得到飞速发展。从2000年至今,我国已创建了12家世界地质公园、138家国家地质公园、141家省级地质公园,地质公园发展越来越迅速,但由于发展过于迅速,且发展时间又太短,地质公园的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特别是地质公园最具特色的科普教育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妨碍了科普教育功能的发挥。

1地质公园科普教育系统构成分析

  据国土资源部发(2000)77号文件,地质公园(Geopark)是以具有特殊地质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并融合其它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它既为人们提供具有较高品位的观光游览、度假休闲、文化娱乐的场所,又是地质遗迹景观和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是地质科学研究与普及的基地。[1]其与一般风景名胜区不一样,不但重视资源的保护,而且重视发挥其科普教育功能,对广大游客,尤其对广大青少年游客来说是普及地学知识、宣传唯物主义世界观、进行启智教育的最好课堂。

  根据地质公园这些特性,笔者认为地质公园要实现科普教育功能,其科普教育系统应主要由导游的解说服务、地质展览馆解说服务、各地质遗迹点的牌示解说和专门的亲身科普实践构成,见图1所示。通过它们的共同作用,可以让游客了解地质公园的基本物性、构造演变历史、形成地质遗迹过程,从而满足游客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好奇心,提高地球科学知识的普及。

2目前存在的问题

2.1 地质公园科普教育不能满足游客增长科学知识的需要
  目前地质公园的科普教育系统功能发挥具有高度的单一性,表现为重服务功能,轻教育功能,多数导游只注重神话故事、历史转说的解说,忽视科学知识的解说,而事实上来地质公园的大多数游客都希望能通过旅游既获取愉悦又增长自己的科普知识。笔者在2006年10月在太姥山国家地质公园,对游客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92份,统计结果如下:当被问及来地质公园旅游,除了欣赏美丽风光、当地民俗风情外,是否还想了解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的科学成因,增长自己的地学科普知识时,有60.6%的游客回答为“很想了解” (图2,A),31.8%的游客回答为“想了解” (图2,B),而回答“不想了解”的只有7.6%(图2,C),这说明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对地学科普知识需求是肯定的。

2.2 地质公园驻点导游科普素质急需增强
  导游解说服务是地质公园科普教育系统的核心部分。在地质公园,游客在对地质遗迹景观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希望上升到理性阶段的认识,往往会对有关地质遗迹景观的特点、成因、演变、保护等科学内容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要求导游给他们以知识的传递。此时,导游应能满足游客的要求,让他们在愉快的游览体验中升华有关地球历史和地质作用的知识,从而实现地质公园科普教育的目的。因此,导游本身的专业知识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地质公园导游与其他景区导游的重要区别之一。据对福建太姥山国家地质公园的驻点导游的问卷调查表明:(问卷发放共计67份,收回65份,占所有导游人数的97%)

  (1)学历水平普遍偏低。在对导游的文化水平调查发现,驻点导游的受教育程度都在本科或大专以下,其中初中学历占30.8%,高中、职高或中专占58.4%,而大专或本科只占10.8%, (图3)。

  (2)地学科普素质不容乐观。当被问及什么是地学科普旅游时,回答知道的占11.5%(图4,A),知道一点的占46.2%(图4,B),回答听说过但不知道的占30.7%(图4,C),根本没听说过的占7.7%(图4,D),另有3.9%的导游未填此项(图4,E)。

  再花岗岩地质地貌是太姥山最大的特色,而导游们对这里花岗岩发育的知识了解程度如何呢?当被问及对花岗岩地质地貌了解多少时,42.3%的导游回答知道,50.0%的回答知道一点,7.7%的则为不知道。当被问及“有游客提出希望了解太姥山花岗岩地质地貌知识时,您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吗?”,结果有26.9%的导游认为完全能够,53.8%的认为基本能够,19.3%的回答完全不能。从获得的数据来看,前后矛盾,一方面对地学科普旅游了解不多,一方面又对地质公园的地质地貌知识比较清楚,到底事实是怎样的?笔者在问卷调查后与导游们进行交谈,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导游自认为了解地质地貌知识,实际上大部分认识是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

2.3地质遗迹景观和地质遗迹点牌示解说不够完善
  对于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牌示解说来说,应该具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通过解说,双方的信息交流帮助游客对地质遗迹资源、其它自然旅游资源以及人文旅游资源的理解与欣赏,从而融入到地质公园的自然与历史中去,获得相应的科学知识,接受了唯物主义教育,进而尊重、爱护自然与历史文化;二是通过对地质遗迹等景观移情效应和联想效应的运用和解释,使游客得到某种理念的升华和心灵的震撼,达到旅游愉悦的目的。可以说有效、完善、科学的解说是地质公园实现科普教育任务的关键。但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1)地质遗迹解说牌数量少,解说力度不足。在福建太姥山国家地质公园中地质遗迹点的介绍牌示不够完善,与游客的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存在数量较少且解说力度不足的问题,大量游客在不聘请导游解说的情况下,很难看懂,更说不上理解与之有关的深奥的地质地貌知识,由此当然无法深度了解花岗岩地貌的真正魅力,无法理解和欣赏地质遗迹景观的美妙和震撼。

  (2)解说牌内容的英语翻译不够准确。在福建太姥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解说牌内容英语翻译存在两大类问题,分别是硬伤和浅层次问题。硬伤类错误主要由译者对中西文化不了解以及译者自身素质不高引起的。浅层次问题类主要有语法错误、前后不一致、文理不通、张冠李戴、指代不明、逻辑不通、中式英语、拼写错误、蹩脚翻译、滥缺主语、文字重复、主被动句运用不当等,导致园区内的标语标牌上的解说词英语翻译错误比比皆是。

  (3)标示牌制作有缺陷。在福建太姥山国家地质公园内的各种标示牌,制作上有缺陷。从整体上看不够美观醒目,中外文文字不够规范,标识牌的载体、形状、材质,艺术性和生态性还不够,与景观环境还不够协调。

2.4 科普教育系统其它部分基本缺乏
  地质公园科普教育系统中的地质展览馆是一个集科普性、趣味性和参与性为一体的地质地学科教基地,是各地质公园能否开园的重要条件之一,它通常位于地质公园入口处附近,是游客进入地质公园的第一站,其免费向公众游客开放。但据调查太姥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展览馆至今还没有建设好,据公园工作人员讲正在筹备。缺乏地质展览馆无法让游客全面系统地了解太姥山的地质地貌特征,无法了解国内外有关花岗岩地貌的概况。同时,公园现在也没有地学科普实践系统,即没有专门的地质科普景区、专门的科考路线和专职的解说员以及相关的解说牌示来未青少年服务,这样会影响了地质公园科普教育功能的发挥,让游客尤其是青少年游客无法增长地学科普知识。


3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地质公园管理者的科普教育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
  地质公园科普教育功能能否发挥,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取决于公园管理者科普教育意识的强弱及重视程度。只有公园的决策管理层意识到科普教育的重要性时,公园的科普教育功能才会真正地发挥出来。据观察太姥山国家地质公园的管理者他们科普意识就不够强,他们对地质公园科普宣传功能的认识就不够清晰,科普意识不强,他们更重视旅游功能的发挥,对科普功能发挥却积极性不高。

3.2 地质公园的科学研究不够深入
  要充分发挥地质公园的科普宣传功能,有赖于地质公园科学内涵的挖掘。从福建太姥山国家地质公园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还有很多科学问题的研究有待加强。如典型而极具开发价值的花岗岩科普旅游资源的需进一步普查、太姥山花岗岩地貌形成机制及定量评价等需进一步深入。在经费许可的情况下,地质公园都应该考虑拨出一定的公园研究基金,与高校或研究机构相关的研究人员合作,对地质公园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探清本公园各地质遗迹和地质现象的科学内涵,为科普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4提高地质公园科普教育水平的对策

4.1 加强地质公园管理者科普教育意识
  地质公园的主管部门应在制定的管理法规里强调地质公园管理者具有科普教育的义务,同时,通过派来的专家定期不定期的检查监督地质公园管理者科普教育任务的落实情况,督促他们加强科普教育意识,使他们重视科普教育。另外,地质公园管理者自己也应加强学习,了解游客特别青少年游客增长地学知识的需要,通过加强科普教育管理力度,满足游客需要,从而争取更多的回头客,尽更大的社会责任。

4.2 切实提高地质公园导游从业素质
  (1)加强地质公园专业导游员的培训。首先,依靠专业学校进行培训。目前,我国开设导游专业的大专院校较多,这些专业的学生一般具有较高的素质,经过高校的专业学习,一般能成为我国旅游业中高素质的从业人员。但作为地质公园的专业导游,还需对他们进行地质学、地貌学、地理学、生态学、林学、环境学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导游只有具备了这些学科的理论底蕴,才能在导游活动中体现出地质公园旅游的知识性、教育性、专业性和高品位性,才能使旅游者真正享受地质公园的旅游意韵。其次,经常性地进行短期培训。根据地质公园不少当地人参与导游缺乏专业知识的特点,相关部门应经常组织他们进行短期学习,加强地质地貌专业素质的培养,如在太姥山国家地质公园就应特别加强有关太姥山花岗岩地质地貌的成因、形成、特点等内容的培训,帮助他们解决自己在导游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促使他们获得新知识和掌握新的导游手段。

  (2)实施地质公园导游资格认证制度。学习欧美和我国台湾地质公园的作法,实施地质公园导游资格认证制度,这对地质公园的经营和管理,以及对我国地质公园的健康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地质公园导游资格认证的考核工作,应由国土资源和旅游主管部门联合组织。在传统考核的基础上,必须加试地质学、地貌学、地理学、生态学、林学、环境保护学、生态伦理学等课程。为了使这些课程加强针对性,更多地体现地质公园的特点,国土资源和旅游主管部门可联合组织编写相应教材。其考核对象是已取得导游资格证的有意在地质公园内工作的导游。需要明确的是,只有通过相应的专业知识考核,取得地质公园导游资格证的导游,才能进行地质公园的导游活动。[2]

  (3)请游客对导游解说服务效果进行评价。可以借助游客评价的方式不断促进提升地质公园导游的解说服务效果。游客评价的方式就是请游客对地质公园导游的解说态度、介绍完整性、内容编排、内容易懂性、内容科学性等5项进行打分评价,每项内容评价均按5分制方法,即非常满意5分,满意4分,普通3分,不满意2分,非常不满意1分,然后按类统计和依据每一部分特点加权综合得到评价结果,最后依据评价结果调整、完善、提高导游的解说服务水平。[3]

4.3 完善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牌示解说
  (1)增加地质遗迹解说牌示,完善解说内容。地质遗迹景观和典型具有较大科学意义的地质遗迹是地质公园的精华所在,它们通常通过若干有代表性的地质点,如地层界线点、地质构造点、化石分布点、矿物集成点等来表现,如在太姥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十八罗汉岩、夫妻峰、仙人锯板、葫芦洞、将军洞、一片瓦、一线天、石船、蝙蝠洞、通天洞、金钟挂壁、七声应、迎仙桥、九鲤湖等重要有代表性的地质遗迹点就应设立中英文对照的介绍牌示。[4]对于这些牌示内容必须请地质专家进行专门的研究,编制出简明扼要、既科学又通俗的地质景点的解说词以便使一般游客通过这个牌示解说就能懂得地质遗迹的价值和资源的独特性。

  (2)注意对解说内容外文翻译的准确性。请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又有较高专业水准的专家(最好是留学回来的地学专家),对地质遗迹解说牌示上的内容进行准确的翻译(通常为英语翻译稿,有的还加上日语翻译稿),以免出现上面所分析的错误,让外国游客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同时,也避免出现国际笑话,损害地质公园形象。

  (3)优化美化地质遗迹标示牌的设计与建设。在对各种标示牌的载体和形态的设计时,要依据以人为本、美观大方、和谐醒目的原则。采取以下措施:①通过确定解说物的使用距离,设计标示牌高度和体量,方便游客阅读。②标示牌载体结构要坚固,材料选用耐久花岗岩类天然石设置。对不同功能的标示牌背景颜色要尽量统一,并通过主题色和背景颜色的变化搭配,突出其功能。③解说词的中英(日)文,字体清晰、醒目、大小适中,与环境协调。④对公园出入口处标示牌,各开放岩洞内标示牌均应配备内藏式照明,保证游客能清楚阅读。[5]

4.4加强地质展览馆的建设和服务
  地质展览馆是地质公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地质公园管理决策层应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加强地质展览馆的建设和服务,让其通过图片展示、文字说明、模型展览、影视播放、标本观赏以及工作人员现场说明等解说手段,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普及地学知识展示公园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和国内外相关地质地貌景观概况,如在太姥山国家地质公园就重点展示由1亿年左右形成的钾长晶洞花岗岩形成的“石林式”蜂林地貌、100多处由构造——流水侵蚀和重力崩塌作用形成的巷廊状洞穴、1200万年形成的六角形柱状节理形成的玄武岩石柱林、以及园区南部丰富的海岸沙滩、海蚀洞及岩滩等地质地貌景观和国内外其它地方相似地质地貌景观概况。游客在这里参观可以对本地质公园的地学特征和地质遗迹资源有一个全盘的认识,对相关地学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可以帮助游客在后面的游览学习能有较大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因此,地质博物馆一方面成了地质公园科普宣传中心,另一方面成了游客向往的公园亮点,每一个地质公园都必须加强地质博物馆的建设和服务工作。

4.5建设地学科普实践专区,加强科学研究
  地质公园要建专门的地质科普景区,开通专门的科考路线,免费向中小学生开放,开展未成年人科普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理论知识与科学实践的融会贯通。同时,地质公园加强科学研究。通过地质公园出题目,地方政府出资金,院校和科研单位联合攻关的方式,就地质公园形成机制和本地区地质事件的发生进行理论探讨,充分挖掘地质公园的资源潜力和科学价值,逐步提升其科学品位和公园身价,以便更好的为科普教育事业服务。

参 考 文 献
[1] 李晓琴,赵旭阳,覃建雄.地质公园的建设与发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3,(5)96~99
[2] 陈安泽,卢云亭,陈兆棉.旅游地学的理论与实践——旅游地学论文集第十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145~158
[3] 陶奎元.台湾阳明山地景、保育与解说考察记[J].火山地质与矿产,2001,(4)300~306
[4] 林军.福建太姥山龙潭洞地质环境与景观资源特征[J].福建地质,2003,(2)83~88
[5] 吴必虎,金华,张丽.旅游解说系统的规划和管理[J].旅游学刊,1999,(1)44~46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资助项目(JB05282)、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Z0515008)。
作者简介:林明太(1971-),男,福建仙游人,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旅游景区规划与管理、旅游地学;
Email:lmt8801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