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出版物

建立威海国家海滨公园的战略研究

发布时间:2007-10-24 阅读次数:

刘洪滨*刘康常玉琴
中国海洋大学青岛266071;山东海洋经济研究中心青岛266071

摘要:针对我国海岸带的过度开发、海洋生态环境趋于恶化、海洋环境治理面临巨大压力的现状。选择一批有代表性的海洋生态区域,借鉴国外经验,通过系统评估,对遗产价值突出,代表性意义重大的区域实施抢救性保护战略,在短时间内提出若干个国家海滨公园的建设方案,尽早建立中国第一批国家海滨公园,是为沿海地区海洋环境和社会经济的统筹发展提供借鉴。本文率先论证了建立威海国家海滨公园的意义、条件和可行性,提出了建设思路。

关键词:威海国家海滨公园、自然保护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先头阵地,沿海地区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经济发展的一枝独秀,造成对海洋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海洋环境的荒漠化。中国沿海各地多种多样、丰富的自然、文化、历史遗产遭到毁灭性破坏,不但直接影响了沿海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动摇了我国沿海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

1 威海国家海滨公园建设的意义和重要性

  1990年威海市成为中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威海市的旅游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近年来,全市旅游收入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递增,并被评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随着旅游业发展的深入,威海市旅游业面临的问题和矛盾也日益凸现。观光景点单一,文化积淀不深,对国内外游客,特别是游客的吸引力不够,旅游季节单一,游客逗留时间短、消费少的问题突出,制约了威海市旅游业的深化发展。如何充分利用和发挥威海的优势,扬长避短,实现威海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威海市旅游实现飞跃的根本。

  威海市立足于威海独特的自然环境优势,以“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为主题,提出了建设生态化旅游城市的发展战略,顺应了当今世界回归大自然的旅游主题,以休闲、度假和观光为主的新型生态游在威海已初具雏形。

  生态旅游的基础在于保护完好的自然和文化风光,使游客回归自然,充分体验大自然带给人类的恩赐,在不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前提下,为游客提供一种休憩娱乐的机会。这代表了今后旅游业发展的潮流和方向。

  威海市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有近1000km的海岸线,虽然多数岸段已进行开发,但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保存尚好。多种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丰富且连续性好,除了市区外,海岸带地区基本属农业、渔业和旅游等产业开发范畴,环境保护相对较好,是我国北方建设国家海滨公园的首选地。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汲取美、英、加等国设立国家海滨公园的理念,建立威海国家海滨公园,保护威海市千公里海岸线自然环境,协调海岸带各产业发展与资源保护的矛盾,实现威海市千公里海岸线的可持续利用。

1.1开创海岸带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协调发展的先河,树立生态游理念

  国内海洋自然保护区基本上以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为主,公众的游憩娱乐活动很少,美丽的自然景观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其美学价值尚未得到充分体现,没有达到在自然资源保护的同时为公众提供一个欣赏大自然,陶冶情操的目的,也没有达到相应的环境教育目的。多数的风景名胜区以观光旅游为主,高强度的开发给自然生态环境和自然及文化历史资源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很多风景名胜区的美学价值和科研价值遭到破坏,吃子孙饭的现象严重,影响到风景名胜区的生存。

  如何实现开发与保护的协调是旅游发展的关键。建设国家海滨公园,把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观念贯穿到旅游开发过程中,从保护的角度考虑旅游资源的开发,使公众在最小程度上影响自然环境的情况下游憩娱乐,享受海岸线的美丽风光,给后代留下完整的海滨自然风貌,给国内外海岸带的开发提供有益的借鉴。

  作为中国第一个以保护为基本理念的旅游综合开发区,威海国家海滨公园本身是一个很好的旅游主题。国家海滨公园的建设不仅可以带动威海市旅游层次的全面提升,同时对吸引国内外游客,特别是吸引高层次的游客,拓宽旅游市场,提高旅游收入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整合海岸线分散的旅游资源,提高威海旅游总体竞争力

  从旅游的角度看,威海市受到青岛、大连、烟台市场的影响,其海滨旅游对国际游客缺乏吸引力。除了赤山法华寺由于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吸引了部分韩国、日本游客外,其他国际游客以商务游为主。

  对于国内的游客,除了海滨及刘公岛、成山头等少数景点外,其它景点的吸引力较弱,需与青岛、烟台共同打造胶东半岛海滨旅游线来吸引国内游客。近几年,渔村民俗游、休闲度假游有了发展,但短期内难以构成旅游的主体,距离以休闲度假带动全市旅游业振兴的目标还有差距。

  威海市海岸旅游景点多,但与青岛、烟台等城市相比,多雷同,缺乏突出特色。只有突出自然风貌、渔村风俗、自然景观的生态旅游发展才是出路。威海国家海滨公园的建设就是将威海市千公里海岸线连成一个整体,充分考虑威海市旅游发展的现状和未来方向,结合威海市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因素——优美的海滨环境、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树立以休闲度假游为主的威海市旅游发展格局。在稳定现有景点的基础上,通过国家海滨公园的建设,将景点观光、休闲度假与回归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维护自然与人类的协调等有机地结合,形成人文理念浓郁的绿色生态游,提升竞争力。通过国家公园分区,以休闲度假区、风景观光区、生态旅游区、民俗风情区为基本单元,通过观光大道、自行车道及休闲步道的连接,串通集蓝天碧海、鸥翔帆影、绿树婆娑、海浪旖旎的海岸自然风貌、返璞归真的公众游憩区。

1.3推动海岸线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动威海市旅游业的长期发展

  过去威海市海岸除了少数地区有种植业外,基本以渔业为主,海洋捕捞一直是地方经济的主体,因此海岸线相对保留完整,未受到大的破坏。随着捕捞业的不景气,海水养殖业及工业的发展,海岸线的很多区段已出现不同程度的环境问题,特别是靠近城镇区域的岸线水域和河口附近水域受到的影响较大。据2001年山东省海洋环境公报:威海市除了成山头附近的水域为一类水质外,其余近海水域基本为二类或三类水质,已不适合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尽管未影响到海上娱乐及养殖业,但前景并不乐观。

  通过威海市国家海滨公园的建设,将威海市海岸线纳入保护序列,制订政策措施来实施千公里海岸带的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改变多头管理,推诿扯皮的现象,把环境保护提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减少或缓解严重影响海岸带自然环境的产业开发活动,并以立法的形式制订国家海滨公园管理法规。通过持续、系统地环境监控管理措施,杜绝对自然环境的人为破坏,为海岸带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国家海滨公园的规划,对国家海滨公园功能分区,从科学的角度对国家海滨公园的环境承载能力和开发潜力进行评价,制订合理的保护开发规划,指导区内产业的开发,避免对自然资源的盲目开发造成的破坏,实现区内资源的价值最大化。

1.4以环境保护带动休闲度假业的发展,全面提升威海市旅游品牌形象

  休闲度假是威海市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清洁的环境、美丽的自然风光是休闲度假开发的基本条件。作为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城市范例”,威海市一直以改善自然环境为城市建设的先决条件,城市建设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国家海滨公园的建设以保存海岸线原始风貌为出发点,与生态城市建设一起推动威海市“最适宜居住城市”品牌的发展,树立威海市休闲度假城市的形象。

  国家海滨公园正是从自然保护的角度为休闲度假业提供一个发展环境和机遇,不仅可以把威海市旅游业从目前的观光旅游中解脱出来,开辟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从人文精神的角度对旅游进行了全新的阐述,以可持续发展观提升威海市旅游形象。

1.5为科学研究提供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为绿色旅游提供新的发展空间。

  国家海滨公园的建设,将海岸线上不同的动植物生态系统、地质地貌景观和人文资源纳整体保护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海滨生态系统,使之免于高强度的海洋开发活动的破坏,为生物、生态、地质、地貌、水文、气象、人文等研究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研究环境。

  具有鲜明北方特色的荣成湿地滩涂地区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天鹅越冬地,乳山河、黄垒河及母猪河河口湿地也列入中国重点湿地名录的重要湿地保护区。威海国家海滨公园的建设将推动这些自然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为北方湿地生态群落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研究对象。

2 威海国家海滨公园发展战略

  围绕建设生态海滨旅游城市的目标,把旅游规模扩张与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制止掠夺性、破坏性开发行为,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威海市旅游业发展留足空间。

2.1 发展目标

  (1)保护中国北方重要的,具有独特的自然、文化、历史、科学及娱乐价值的以沙滩、沙坝、海湾、泻湖、湿地及沿海防风林带等地质地貌为特色的海洋自然景观及重要的胶东历史文化遗产,为子孙后代提供一个更适宜的生存空间。

  (2)整合威海千公里海岸线旅游资源,建成中国第一个国家海滨公园示范区,为游客提供一个体验、观赏和理解国家海滨公园独特的自然及人文景观的优良环境,提升威海市旅游业整体形象,推动威海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发展主题

  ·最贴近自然的北方海滨风光;
  ·最淳朴的胶东渔村民俗风貌;
  ·最适宜人类居住的海滨度假胜地。

2.3 国家海滨公园功能分区

2.3.1 分区原则

  基于威海国家海滨公园的发展目标和主题,考虑到区内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主要分区原则考虑如下:

  原则一:以保护为主,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对于区内特有的,对国家海滨公园生态系统有重要价值的湿地、泻湖和独特的地质、生态景观采取重点保护的措施,禁止一切开发活动,以保持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自然演替状态,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扰动。

  对于具有特定旅游或渔业开发价值的区域和景观,在不破坏的前提下,有节制地进行开发,进行严格的监控和管理。对于破坏自然环境且长期内难以恢复的养殖方式要抵制,避免对海岸景观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原则二:从实际出发,尊重地方经济发展的原则

  国家海滨公园的分区要考虑历史的发展,结合地方居民的生产生活进行,公园分区要考虑地方居民利益。由于生态保护或旅游开发时造成的海水养殖业影响或经济受损,地方政府要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鼓励当地渔民对海岸带资源进行保护。

  地方经济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会推动环境保护的进程。富裕起来的渔民注重自身生存环境的改善,对周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程度逐渐提高。没有地方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很难提到当地的议事日程上来,国家海滨公园的建设难以开展。保护不是绝对的,只有满足人类生存发展需要基础上的保护才具有生命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原则三:各具特色,整体协调的原则

  国家海滨公园的分区应具有鲜明的特色,不同的分区应形成独立的景观单元,具有独特的景观价值和吸引力,同时各个分区又应相互协调,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整体优势,为游客创造一个和谐的游憩环境。

2.3.2 功能分区

  借鉴国内外国家海滨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管理经验,结合威海市海岸带的生态系统及自然地理特点,以休闲度假为出发点,本着建设“最适宜居住城市” 的目标,将威海国家海滨公园分为: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保护区、旅游开发区和特别利用区。

(1)自然保护区

  自然景观保持相对完好,未经开发或轻度农渔业开发的,相对原始的自然海岸带生态系统和地质景观,包括河口/泻湖湿地及防风林带系统,原始海湾/沙滩、峭壁/岩礁、近海岛屿及临海的山地丘陵自然景观等。该区遍布整个千公里岸线,为游客提供多种自然风光游历体验。按照不同的景观类型和功能特点,该区分为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系统缓冲和地质景观保护三个亚区。

n生态系统保护亚区

  包括公园内4个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以及海岸带千里防风林带、大乳山自然生态保护区及海驴岛等岛屿。该亚区主要以自然生态恢复和保护为主,兼顾游憩功能。本亚区除了恢复植被和绿化外,禁止一切开发,并逐步淘汰已有的海水养殖设施。

A、湿地泻湖保护区

  主要保护对象为河口湿地和泻湖。本区包括:

a、马山港和朝阳港泻湖

  位于荣成东部沿海,包括马山港和朝阳港两个天然泻湖,著名的天鹅湖就位于马山港。该区域对越冬水禽包括大天鹅、鸳鸯和濒危的中华秋沙鸭相当重要,另外还包括少量灰鹤在内的几种鹤类在此过冬或过境迁徙。

b、母猪河河口湿地

  位于文登境内母猪河下游河口地带,包括河滩沼泽地、潮间泥滩、盐场及附带沙滩和大片潮间滩涂。是迁徙水禽,尤其是行鸟类的重要驿站,也是雁鸭类重要的越冬地。

c、黄垒河河口湿地

  位于文登与乳山交界的黄垒河下游入海口,拥有大片河滩滩地及狭窄的出海口,是迁徙水禽特别是雁鸭类和行鸟的重要驿站及雁鸭重要越冬地。

  设立湿地保护区的主要目的在于保护并恢复原有的湿地特征,从生态的角度来保留和保护好北方沿海地区重要的湿地系统,并作为特有的自然景观供民众体验、欣赏。

  由于气候变化、围垦、河流截流以及河口滩涂水产养殖及盐场等因素的影响,各河口湿地的面积急剧减少,湿地特征退化。应制订切实措施来限制围垦及水产养殖业对湿地的破坏,对原有遭破坏的湿地要逐渐恢复,对河流截流要控制,尽量补充湿地水源,避免湿地因缺水而干涸。

B、防风林带保护区

  50~60年代发展起来的沿海防风林带受到当地水产养殖业和旅游开发的影响,局部遭到了破坏。保存下来的防风林带主要有:位于初村的万亩松林公园、刘公岛森林公园、皂埠口-虎头角—朝阳港-成山头-马山港上百公里的防风林带、石岛和铁槎山森林公园以及文登小观-乳山银滩的沿海防护林带等,形成了千公里岸线上的绿色长廊。

  保存下来的防风林带应严格保护,已破坏的应逐步恢复,防风林带内应以自然景观为主,使国家海滨公园防风林带形成与环海公路并行的绿色长廊,体现真正意义上的海滨观光大道。

C、大乳山自然生态保护区

  主要保护对象为集山、海景于一体的大乳山自然风貌。

  以大乳山为核心,包括大乳山周边的丘陵和沙滩以及小青岛,形成一个集山、海景观于一体的自然生态保护区,保护独有地质地貌和生态系统。

D、海驴岛地质景观和鸟类保护区

  包括全岛及周边海域,主要保护对象是独特的海蚀柱、海蚀洞等地质景观和海鸥等鸟类。

E、苏山岛羊栖菜保护区

  主要保护区包括苏山岛近海海域,主要保护对象为羊栖菜。

  苏山岛近海是中国北方唯一的羊栖菜自然生长地区,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研究价值。

  ·生态保护缓冲亚区

  包括生态系统保护亚区外,未进行高强度产业开发的,具有特定的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的区域。本亚区一般远离人口密集区,道路通达性较差,主要包括一些原始的沙滩、岸礁和山地丘陵及一些近海岛屿。

  本亚区主要以维持现有生态环境为主,兼顾水产养殖和游憩功能。

  本亚区包括乳山口西山临海山地、海阳所险岛湾及东部海岸带、靖海镇海岸带一线、宁津镇沿海、八河港、爱连湾、俚岛湾、养鱼池湾、皂埠口至虎头角沿岸滩地以及双岛湾西部的沙滩。

  本区旅游观光特色不鲜明,主要是海水养殖岸段,但自然环境相对保存完好,是未来旅游度假的后备区域。近期内以自然环境保护为主,避免无序的开发破坏,特别是现有海水养殖业应限制对海域自然景观造成永久破坏的养殖方式,如岩礁岸段的水泥筑池、挖沙筑坝、填海等,将人为的影响降低,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完好的自然海滨风貌。

  ·地质景观保护亚区

  本亚区主要功能是地质保护和旅游开发,兼顾海水养殖及砂矿开采等属性。

  本区包括朝阳港和马山港泻湖沙坝地质景观保护区、成山头地质遗迹保护区(含海驴岛)、临洛湾花斑彩石保护区、楮岛连岛沙坝保护区、镆铘岛海蚀平台保护区、苏山岛地质景观保护区、仙人桥地质景观保护区以及乳山银滩和小观金滩沙滩保护区。

  目前一些地质景观保护区已进行旅游开发,如成山头、马山港天鹅湖、海驴岛、花斑彩石、乳山银滩等景观区。本亚区发展的重点是充分论证现有的开发项目,制订旅游开发规划,减少旅游开发活动对地质景观及周边环境的影响,实现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

2)历史文化保护区

  本区包括具有历史文化遗迹、遗址、古建筑等以及与历史事件或古今名人有关的场所、地点及文化景观的所有区域,分为历史古迹保护亚区和民俗风情保护亚区两大类。

  ·历史古迹保护亚区

  包括威海市环翠区及前海一带历史建筑(包括环翠楼、英国领事馆旧址、收回威海卫纪念碑、宽仁院遗址、金线顶遗址、渔港、古炮台遗址等)、刘公岛北洋水师遗址、成山头天尽头遗址、赤山法华院、三观亭等景点及其附属建筑设施,另外海滨公园沿海各地的古墓遗址、航标灯塔、妈祖庙、土地庙等也属于本区范畴。

  本亚区的主要功能是在保护历史文化古迹的基础上,使游客充分体验和回味威海市的历史文化淀集,北洋海军兴衰史和秦始皇东巡这两条主线的整合是本区的发展重点。考虑与其它旅游部门合作进行旅游产品整合设计,如中国海军节、秦始皇东巡古道游等产品来带动历史文化游的发展。利用赤山法华院的特殊背景,结合威海的休闲度假游,以佛教朝拜和高尔夫休闲为主线,形成一个集观光度假、休闲娱乐、朝拜研修于一体的韩日国际游产品来吸引周边国际游客,推动威海的国际旅游发展。

  ·民俗风情保护亚区

  包括鸡鸣岛村、西霞口村、石岛渔港风情区(含车脚河—花村、牧云庵—画村和大鱼岛现代渔村)、镆铘岛民俗风情区、高岛渔盐业风情区和小青岛渔村等。

  本亚区主要在保护传统的胶东渔村风貌和渔业文化的基础上,让游客充分体验胶东渔家风貌和渔村风俗习惯,结合休闲度假观光,充分享受胶东渔业文化的精髓,主要开发对象是内陆游客和国际游客。本区的开发应避免渔村城镇化和宾馆化的趋势,其定位度假村有原则的差别,形成不同的层次和特点,特别是位于偏远渔村的民俗风情区,如镆铘岛、鸡鸣岛、高岛、小青岛等要充分体现传统的胶东渔村风貌。要和世界渔村、西霞口现代渔村等大型度假娱乐项目区别开来,以特色产品来吸引游客。

3)旅游开发区

  该区包括直接服务于国家海滨公园旅游开发的区域,包括旅游服务接待设施、游客服务中心、景区道路、游客休憩区、观光步道、停车场、度假村以及野营地等。

  ·旅游开发区

  威海市海滨各景点的游览区、管理区、停车场、餐饮等服务设施、娱乐设施及相关建筑设施,包括威海市区范围内的世界渔村、中央电视台威海影视城、威海国际海水浴场、泛华高尔夫球场、褚岛海上明珠娱乐城、孙家疃海鲜城、半月湾旅游区、刘公岛旅游综合开发区、英国领事馆、威海市海滨公园、威海公园和海上公园、威海湾海上游乐城、国际游艇俱乐部;西霞口野生动物园、成山头游览区、花斑彩石游览区、绿岛湖水上乐园、绿岛湖高尔夫球场、八河水库水上娱乐园、赤山法华院游览区、铁槎山游览区、虎山高尔夫乐园和银滩旅游区等。

  除了刘公岛、成山头等旅游开发比较成熟的景区外,其它地区的旅游服务及相关设施应尽量简化,以满足需要为基线。由于威海国家海滨公园的游憩活动季节性很强,特别是以海滨度假为主的区域,主要游客集中在春夏季,各种旅游接待设施不可避免地造成季节性闲置。因此,要充分考虑各种设施的经济效益,尽量以低成本的临时性、季节性设施为主,可节省成本,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

  ·机动车观光走廊

  指威海市千公里海岸线环海公路和进入各景区、度假区的不同等级旅游公路,在行车过程中可以观赏到林带、湿地、海滩、群山等多种自然景观,是连接不同旅游观光景点的主要景观走廊。

  环海观光公路应平行建设在海岸防风林带内陆侧,距离高潮线的距离不应小于200米。在一些特殊区域,如湿地保护区、生态恢复区等环境敏感区,机动车观光走廊应绕开,自然保护区内应禁止机动车通行。

  ·非机动车及步行观光走廊

  指位于自然保护区内的多种形式的自行车和步行观光道,禁止机动车辆通行,使游客融于大自然美景之中,与自然融为一体。

  主要包括环白沙口—浪暖—里岛的自行车观光道、环五垒岛湾自行车观光道、西霞口—河口村—仙人桥—朝阳港—虎头角—皂埠观光自行车观光道;大乳山步行观光道、母猪河口湿地步行观光道、镆铘岛步行观光道、楮岛—八河步行观光道、天鹅湖沙坝步行观光道。

  自行车及步行观光道处在防护林带和海岸线之间,在某些特殊地段可建在防风林带内。一般道路宽度不超过2m,除了进行路面平整或沙石铺垫等维护外,一般不进行路面硬化,但各种导向牌是必要的。该类观光道主要位于自然保护区和缓冲区内,是自助游和生态游的主要通道。

  ·休闲度假亚区

  指位于威海国家海滨公园内的用于游客中长期休闲度假的接待设施,包括度假村、度假别墅等。

  本亚区主要包括环翠省级旅游度假区、虎头角旅游度假区、西霞口省级旅游度假区、绿岛湖度假区、石岛旅游度假区、虎山旅游度假区、小观旅游度假区和银滩旅游度假区。

  本亚区是国家海滨公园旅游开发的重点之一,也是整合海滨公园旅游资源,进行整体开发的关键。通过各个海滨旅游度假亚区的呼应,形成一个以休闲、度假、观赏大自然美景的千公里海岸线。

4)特别利用区

  该区包括国家海滨公园范围内的居民点以及除旅游开发外的其它产业开发利用区。

  ·居民定居点

  包括环翠区、荣成市区、石岛镇及沿海各村镇居民点。

  本亚区现有居民点开发与改造应统一规划,减少盲目的村镇改造占用耕地现象。有条件的村镇应集中规划,包括村镇合并,渔村城市化改造等,特别是位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渔村和定居点在适当时机应迁出,通过渔村的城镇化集聚来控制环境污染,减少过度开发对国家海滨公园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

  对国家海滨公园内的小城镇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对居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等集中处理排放,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形成与海滨观光度假游相互协调的渔村生活景观,融入到国家海滨公园的大环境中去。

  ·水产养殖亚区

  几乎涵盖了大部分岸段,与其它区域存在较大的重叠,建在海滩上的池塘养殖和滩涂养殖区,占用了大部分岸线。

  本亚区主要包括乳山口西山沿岸、乳山河口地区、乳山湾东部海域、腰岛海域、五垒岛湾海域、桑沟湾海域、爱连湾海域、俚岛湾海域、荣城湾东部海域、成山北部沿海海域以及双岛湾海域是沿岸海洋经济的主导产业开发区,是地方居民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短期内难以被其他产业取代。但随着养殖技术的进步,现代化、工厂化养殖方式改变了岸线利用方式,使大量的岸线从养殖中解脱出来。这种转变要通过政府政策的引导、经济补偿。在本亚区自然保护、旅游开发与渔业开发的冲突难免,关键在于协调。为少数人和地方利益而造成环境永久损失的养殖方式要坚决制止,政府应鼓励和支持环境友好的养殖方式,发展观光渔业、生态渔业和海洋农牧化。

  ·其它产业利用亚区

  主要包括港口、盐业及部分农业、林业用地。盐业主要集中在文登五垒岛湾和环翠区的双岛湾。

  港口的发展除渔业的贸易外,还应考虑水上娱乐业的需要,特别是帆船、游艇的发展需要。除了威海湾以外,石岛湾和乳山湾也考虑发展旅游码头,带动海上游憩活动和休闲渔业的开展,实现威海国家海滨公园海陆一体的旅游发展格局。

  本亚区的盐业与国内大中型盐场相比没有任何优势,特别是在国内盐业产能过剩的前提下,高岛等盐场的竞争力不明显。今后应控制其发展规模,完成中小型盐场的转产、限产工作,逐步恢复盐田的自然生态系统。

3 国家海滨公园总体构想

3.1 突出主题:国家海滨公园

  使威海海岸线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使威海国家海滨公园成为中国万里海疆上的一个亮带,使滨海生态环境保护、滨海旅游及其他相关产业健康、协调地发展,创建中国海岸带开发示范基地。

3.2 体现三大理念

  充分体现绿色海滨、生态旅游、民俗旅游三大理念,把海滨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建设国家海滨公园的首要条件。严格采用国际生态标准,控制生态环境,采取有效控制保障措施和技术手段,不断提高千公里海岸带、海域和岛屿的环境质量,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中国第一个国家海滨公园。积极、适度地发展滨海观光、休闲度假游,创建中国最佳休闲度假旅游城市。

3.3 塑造三大特色

  充分展示威海“绿色生态景观”、胶东淳朴民俗特色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特色,利用威海的山峦、海岸、林带、海滩、海岛、泻湖、渔村、渔港浑然一体的优越条件,发展集滨海观光和休闲度假与一体的威海滨海旅游产品。

3.4 滨海旅游定位

  以威海市千公里海岸带生态环境保育、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和旅游产业建设为主题,以蓝色文化、民俗文化与绿色空间的有机组合为特色的生态型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地。

4 国家海滨公园组织管理体系

4.1 管理体制

  威海国家海滨公园绵延千公里海岸线,涉及威海市百余个自然村。区内人口众多,产业包括旅游、海洋捕捞、水产养殖、种植业、林果业、港口运输、盐业、工业等多种类型。不同的产业部门和单位隶属于不同的行业和地方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冲突和权利重叠现象突出。如何协调管理和权利分配是制约国家海滨公园顺利发展的因素之一。

  在国家海滨公园建设初期,多种管理权限并存的局面存在。由于涉及面广泛,在短期内形成单一管理部门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除了局部区域外,如自然保护区、旅游度假区,公园范围内大部分地区由地方行政部门主管,其他职能部门协调的格局不会改变。

  由于国家海滨公园建设的主要目的在于最大程度上保护威海市海岸带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子孙后代和威海市的旅游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的管理格局造成的海岸带无序开发,各自为战的局面与国家海滨公园的目标严重背离。因此,协调各方利益,统一管理方向、完善管理制度和开发规划,实现依法管理,是国家海滨公园管理的可行之路。

  ·按照先易后难、保护优先的原则,依据威海国家海滨公园总体发展规划,组织力量进行调查研究,分区确定国家海滨公园的边界,并设立明确的分界标志。

  ·按照威海国家海滨公园分区规划,制订详细的、操作性较强的分区保护和开发规划及管理规划,并制订严格的监控指标体系、监控程序和评价标准。

  ·设立由威海市政府分管市长为首的国家海滨公园开发建设委员会,成员包括市政府各相关部门、地方行政部门及和相关学科专家顾问,负责制订国家海滨公园总体发展规划、管理程序及相关条例。

  ·设立以旅游局、海洋与渔业局和环保局为首的国家海滨公园建设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国家海滨公园的产业开发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依照国家海滨公园开发总体规划制订各区详细的开发与保护规划。

  ·开发建设中的各种冲突和纠纷由三方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协调解决,不能解决的交由国家海滨公园开发建设委员会进行仲裁。

  ·国家海滨公园内的一切建设开发项目需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海滨公园开发规划,经过与地方政府、相关利益单位和个人充分协调的基础上,经国家海滨公园建设开发领导小组批准方可进行。

  ·在未经国家海滨公园建设开发领导小组批准的情况下,任何部门和个人无权在国家海滨公园内进行任何开发建设和生产经营活动。

  ·国家海滨公园内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立独立的管理部门,负责相应保护区的保护和开发管理工作,但不具备开发职能。其他区域由地方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协调管理。

  ·在国家海滨公园开发建设小组领导下,抽调相关部门执法人员和相关学科专家组成国家海滨公园环境监测组织,依照监控程序和标准,对国家海滨公园进定期监测并提出环境评价报告。国家海滨公园内的重大建设项目必须有国家海滨公园环境监测组织提交的环境影响评价书和环境长期影响预测报告。

  ·在国家海滨公园开发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设立由相关主管部门和市场、经济学家组成的项目评价顾问组,负责对国家海滨公园内重大开发建设项目进行开发前的市场可行性评价和开发后的经济效益分析,减少开发建设的盲目性。

  ·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对涉及国家海滨公园范围内开发与保护的相关信息,进行全方位的沟通,将各种管理和开发信息及时传送到相关单位和个人,并及时将各种反馈信息反馈至各相关部门,以保证管理部门做出迅速反应。

4.2组织机构设置

  威海国家海滨公园的管理机构除了主要部门的专业常设机构外,如保护区管理机构和国家海滨公园管理办公室,其他机构均为非常设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相关单位和人员进行工作(图1)。

  威海国家海滨公园的环境监测和管理监控由现有的海洋部门、环境部门、相关保护区管理机构和地方政府在国家海滨公园管理办公室的协调下完成,不设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所有的专家顾问组织和相关利益团体由国家海滨公园开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具体执行机构为国家海滨公园管理办公室。国家海滨公园内具体的开发建设项目由相关主管部门负责牵头组织协调。

  国家海滨公园的建立在我国是一项崭新的事业,也是当务之急。希望能够引起广大海洋工作者和全体民众关注。在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正确、科学领导下,健康地发展,为我国的海洋事业、为保护人类生息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 考 文 献
[1] 王维正主编. 国家公园.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2] 刘洪滨,刘康等. 威海国家海滨公园总体规划(评审稿),威海市政府项目,2003
[3] 刘洪滨,刘康. 国家海滨公园的发展及中国对策,海洋开发与管理,2003, 第5期
[4] 刘洪滨,刘康等主编.山东滨海旅游及旅游业,海洋出版社出版,2004

*作者简介:刘洪滨,中国海洋大学发展研究院教授、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海洋经济、自然保护研究。Email:hliu@qingda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