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出版物

运用旅游地学理论促进北京地质遗迹资源开发

发布时间:2007-10-30 阅读次数:

刘汉英1刘连刚2韦京莲2董德茂1
1 北京市国土资源局东城区和平里北街2号 100013
2 北京市地质研究所西城区黄寺大街24号 100011

摘要:“旅游地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由我国地质学家首先提出的根植于地球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的综合边缘学科,旅游地学具有实用性、科普性和综合性,其在地质遗迹资源与旅游相结合方面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北京具有区位优势和地质发展演化特点,其地球演化史和呈现的地理面貌是我国华北地区地球演化史的缩影和面貌精品的代表。地球演化造就了北京地区的地质旅游景观特色。北京地区运用地学理论指导地质遗迹资源开发,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从中体会到,旅游地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它必须与旅游自然景观结合,从各个地区具有的实际情况出发,突出其“个性”特征和观赏价值,善于处理地质遗迹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促进地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使自然环境得到上佳的改善。

关键词:旅游地学地质遗迹地球演化

1 国内旅游地学的兴起与发展

  “旅游地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由我国地质学家首先提出的根植于地球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的综合边缘学科,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诞生的。二十多年来,在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坚持不懈的倡导和推动下,很多从事地学工作的单位与专家志士,运用科学发展观将地质学与地理学的理论融合贯通,积极探索地质遗迹和地理山水资源与旅游事业融合关联的研究方法,对地球运转四十多亿年以来造就的地质遗迹和自然山水等旅游资源及其营造的环境进行了科学系统的调查研究,遵循“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编制开发保护、环境营造、功能配置方面的规划,指导和促进了我国地学旅游的科学进程。实践证明,旅游地学具有实用性、科普性和综合性,使地质遗迹资源更好地与旅游相结合方面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1世纪始初,国土资源部十分重视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工作,发布了《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为了更好地做到在开发中保护的目的,推出了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举措,并颁发了《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指南》。该指南受到了各省(市、区)地反复政府和单位的重视,积极投入地质公园申报工作。自2000~2005年,经国土资源部评审,全国先后有四批共184座自然旅游景区被批准列入国家地质公园。这项工作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肯定,并推动了世界地质公园的建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4年2月在巴黎召开了第一批世界地质公园评审会,我国的黄山等八处国家地质公园被列入世界地质公园。2005年与2006年相继有浙江雁荡山等四处和山东泰山等六处国家地质公园被通过进入世界地质公园行列,世界教科文组织地学部主任伊德尔(Eder)明确指出:“中国开拓性的地质公园建设工作,是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贡献。”我们认为这些成就的取得应归功于旅游地学的诞生,应该讲这是旅游地学在我国生根、开花的结果。

2 北京地学旅游发展的优势特点

  我们这些在北京地区从事旅游地学的研究、应用和管理的人们是幸运的,因为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区位条件十分优越和重要。北京不仅是世界著名的大都市,而且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三千年的建城史,八百年的建都史,保存了元、明、清三代以皇家宫殿园林为代表的大量人文名胜古迹,享誉国内外,每年吸引到大量游客来京观光旅游。但是,对北京一万六千八百平方公里境内地球亿万年活动演化遗存的大量的宝贵地质遗迹资源,知道的人们并不多,对他们的科学价值和科普意义了解得就更少了。我们相信,通过旅游地学的宣传和普及,游人在观赏自然景观的同时,将会受到地学知识的科普教育。

  北京地处燕山、太行山和华北平原交汇地带,地质遗迹资源丰富,地貌景观优美,其最高峰灵山海拔2303m屹立在西北群山之上。从地球形成四十多亿年以来,北京地区的地质年代划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可以讲是“五代”同堂,几十亿年活动遗存的地质遗迹资源都存在,其间形成的变质岩、沉积岩、岩浆岩三大岩类在郊区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山区都有分布。北京地区历经过四次大的海侵与陆地抬升以及一次强烈构造岩浆岩活动,在地质历史上真是“沧海桑田水路变迁;火山岩浆外喷内侵;构造断压造山地陷”价值近百年来的风化剥蚀、冲切堆积,复杂而强烈的地质作用造就了北京这方遍布地质遗迹资源的风光宝地。可以说,“北京的地球演化史和呈现的地理面貌是我国华北地区地球演化史的缩影和面貌精品的代表。”

3 地球演化造就北京地区特色的地质旅游景观

  近年来,随着旅游地学的兴起和地质公园的建设,北京的地学工作者运用旅游地学理论,对北京地区具有保护与开发价值的地质遗迹资源状况,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调查分类和评价,我们认为北京不仅有多个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区,而且是一座进行地学研究和科普教育的天然博物馆。

  北京在太古代时期形成的变质岩及赋存其中的铁矿资源主要分布在京东北的密云、怀柔地区;元古代时期接受海侵形成的滨海—浅海相砂岩、碳酸盐类沉积岩广泛分布京西房山、门头沟和北部昌平、延庆和东部平谷地区;古生代海侵时期形成的厚层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主要分布在门头沟和昌平、怀柔、密云的山前地带,是北京的建材矿产资源的重要基地;在古生代晚期—中生代早期在西山地区是成煤时期,是北京的重要煤层;在中生代侏罗纪—白垩纪时期北京这块土地上发生了十分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是我国东部中生代时期发生的著名的“燕山运动”命名地,其间火山强烈喷溢、深部岩浆大量侵入,现在我们见到的火山岩和侵入岩主要从门头沟—昌平—延庆—怀柔沿北东向展布;进入新生代北京则以断块形式为主,山区继续抬升,平原不断陷落,基本形成了当今山区和平原的分布格局。到了第四纪时期,北京西山靠近平原地带形成很多岩溶洞穴,适宜古人类生存,在1929年震惊世界的周口店“北京人”的发现开创了我国古人类研究的先河。北京有永定河、潮白河两大冲积扇,赋存丰富的地下水,北京还有众多的矿泉水和丰富的地热资源。它们为北京城市供水及城市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因此,北京在漫长的地质历史长河中,经历着复杂而激烈的地球运动,遗存的地质遗迹齐全性、多样性、典型性、特殊性,在北京地区几乎都能找到按地质遗迹资源划分的八大类别遗迹的踪迹,其地质遗迹资源与地质公园分布见图1。

4 北京地区地质遗迹资源开发与地学理论发展回顾

  北京的地学工作者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就不断学习和运用旅游地学理论,尝试开发地质遗迹资源为社会服务。为此,首先在十三陵地区推荐开发了碓臼峪花岗岩景观公园;于1999年编著出版了《北京山水旅游指南》,从地学科普角度,推荐描述了四十四个公园景观区,是北京应用旅游地学撰写的第一本著作,影响十分广泛;针对北京西山岩溶景观发育进行了专门调查,出版了《北京西山岩溶》一书,对其地学意义和景观特征作了系统分析研究。为了更好地保护与开发地质遗迹资源,我们以旅游地学理论为指导,于20个世纪90年代后期对全市地质遗迹资源类型和保护开发现状进行了系统调查,对近百处具有保护开发价值的地质遗迹进行了分类,提出了保护开发方案。为配合国家地质公园建设,选择了房山石花洞(岩溶洞穴类景观,照片1)、延庆硅化木(化石类景观照片2)、房山十渡(元古代碳酸盐类地貌景观,照片5)等景观区进行地质公园申报,先后于第二批和第三批被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平谷黄松峪(岩溶洞穴和砂岩地貌景观,照片3)和房山圣连山(古生代碳酸盐岩构造地貌景观,照片4)被批准为市级地质公园;我们还进一步整合房山境内及周边野三坡、白石山等地质公园中各类地质、地理、人文、遗迹资源,完成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申报,2006年9月被教科文组织评审通过。北京地区以建设世界、国家和市级地质公园为标志,对地质遗迹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地学与旅游的结合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为指导人们对旅游地学的了解,向人们展示北京地区的基本地质构造格局、地质遗迹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名胜古迹,我们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合作,于2005年共同编制出版了《北京市旅游地质图》,这是一幅地学科普型专题图件,是全国第一份以省(市、区)命名的旅游地质图,它面向社会广大公众和地学爱好者,让人们在旅游观赏景观中受到地学科普的教育,了解北京地区地质演化历史。它的出版问世,将北京的地学旅游的应用推向更为广泛的空间。

  

  

  这些年来,我们在从事旅游地学工作中,深切体会到旅游地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它必须与旅游自然景观结合,从各个地区具有的实际情况出发,突出其“个性”特征和观赏价值,善于处理地质遗迹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促进地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使自然环境得到上佳的改善。“地质公园”是个有力的载体,通过地质公园的有效建设可以更好地保护遗迹资源,使地学科普工作与旅游事业结合更紧密,使旅游地学走向社会,面向公众,真正为旅游事业服务,为社会服务。

参 考 文 献
[1] 陈安(译).《旅游地学的诞生及其面临的任务》
[2] 北京地质学会科普委员会,肖宗正等.《北京山水旅游指南》1990年
[3] 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市地质研究所、地调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市旅游地质图简要说明》(未出版) 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