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出版物

应该重视旅游地学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之积极作用

发布时间:2007-11-2 阅读次数:

程庆展
福建省国土资源厅350003

摘要:旅游地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不仅极大丰富旅游内涵、解决旅游业建设及运转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且可以预测可能将会出现的各种问题而防患于未然,同时还可以增进世界交流,丰富两岸“地缘”关系,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等等。因此,要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应该重视旅游地学的作用。

关键词:旅游地学;旅游业发展;作用

  作为运用地学理论与方法并吸收其他学科的精华为旅游资源调查、评价、规划、开发、管理及保护工作服务,进而促进旅游业不断发展的一门新兴学科——旅游地学,不仅可以解决旅游业建设及运转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且可以预测可能将会出现的各种问题而防患于未然,从而保证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笔者认为,要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应该重视旅游地学的作用。

1 地学旅游开展极大丰富了旅游的内涵

  时下,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成了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的休闲方式。求知、求新、求奇成为人们在旅游中竞相追逐的目标,而地学旅游正满足人们这一“求知”的心理,它通过研究旅游资源的地学成因,揭示了旅游资源在观赏、科学及历史等方面的功能与价值,因此,极大地丰富了旅游的内涵,而且为旅游业发展注入的生机与活力。例如,岩溶地貌是一种重要的旅游景观,岩溶峰林、溶洞、泉华都能形成美丽风景,但是导游词老是象形的神话,就难免使人乏味。然而从地质学的角度看,岩溶却是一部读不完的书。不但能追溯溶洞的形成发展史,而且可以据此推断当地地壳升降变动史。钟乳石、石笋都有年轮,仔细比较轮层间的差别,可以推断地球温度的变迁和全球碳循环的规律。地质学也能说清楚为什么在云南石林以剥蚀作用为主形成奇秀峰林,而四川黄龙却以沉积为主形成瑰丽泉华。又例如,庐山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名胜区,奇峰异石、碧水飞瀑,加上丰富的人文景观……,可时间久了,游客就希望出新。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曾在庐山研究第四纪冰川,发现大量冰川遗迹,并引发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与争论。把这些内容整理推出,将给庐山增加几分幽雅和新奇。又如河南登封旅游资源异常丰富,少林寺、中岳庙、嵩山书院,殊不知嵩山保存有五代同堂的地层和三次造山运动的记录,有地学百科全书之称。还有,云南石林阿诗玛的故事优美动听,一线天等奇观及山峰的险、幽、峻极大地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导游也赋予了中国山山水水很多的神话故事,但神话故事可以编千千万,而科学的解释却只有一个,所以,人们在听一些神话故事或观赏奇特景观的同时,也希望知道它们是怎么形成的。云南石林成为地质公园以后,大力发展地学旅游,地学旅游极大丰富了旅游的内涵,并使之成为当地经济的增长点。又比如江西庐山,2005年旅游收入就达2亿元,“科学庐山”的观念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利益,通过地质公园这个立体空间,通过原始状态下的标本,通过“艺术化”了的形象,给人们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象。总之,地学旅游的开展将会极大地丰富了旅游的内涵,而且为旅游业发展注入的生机与活力。

2 地学旅游开展促进了旅游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地质旅游业具有独特的关联带动功能。据“世界旅游组织”资料表明,旅游部门每直接收入1元,相关产业的收入就能增加 4.3元;旅游部门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人员,社会就能增加5个就业机会。因此,从整个国民经济区域发展平衡的角度讲,地质旅游产业发展的关联带动作用,应该是更有价值和意义。河南焦作是一个资源型城市,因煤而兴、因煤而建。自1999年焦作市开始把目光由地下资源转向地上山水资源,先后投资6亿元大力开发山水产业,打造云台山地学旅游品牌效应。在短短五年时间里,焦作旅游业突飞猛进,连续六个黄金周旅游收入、门票收入位居河南省第一。这正是地学旅游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泰宁地学旅游的发展,极大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当地居民就业。目前,泰宁县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2350人,间接就业人数1.4万人,占全县劳动力总数的20%。目前,泰宁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以年均 1.5%的速度攀升,全县30%以上的传统耕作农业开始向观光农业、效益农业升级,旅游业的发展为全县农民增收200多元。仅今年“五一”黄金周,泰宁共接待游客18.4万人次,同比增长71.91%,门票收入551.85万元,同比增长91%,泰宁地质旅游在促进发展当地经济方面效果日益凸现。

3 旅游地学开展将不断发现、更新旅游资源

  通过对旅游地学调查、观察和分析研究,既可了解到旅游资源的特征、类型、价值与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以及交通、经济等条件,以其作为区域性整体开发总体规划设计之可靠的科学依据,而且更可以通过这些基础资料进一步更新与深化旅游资源,以达到提高旅游吸引力。如在江苏省嵊泗县小洋山有一位于海边崖滩凹坑处的圆球状岩石,人们根据其奇特的圆球状而想像是“仙人”的杰作,吸引不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的游客。后来人们对这种“神仙”作用说不感兴趣以致前往观赏的人也少了。但后来经地质学家的观察鉴定,证实其为海水波浪潮汐特别是偶力作用的结果并在报刊上作了介绍,结果前往参观的游客又多起来了。又如地质工作者在福建泰宁申报世界地质公园而进行的野外景点调查中,在幽谷迷津景点附近,发现了一座天然形成的石桥,该座天生桥为单拱,桥身全长18m,宽3m,高5m,拱桥跨度达15m,在两座山峰的石壁间架起通道。这座天然形成的赤红色拱桥隐藏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中,远看如长虹饮涧、初月出云,让人不由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疑为“神仙”的杰作。后来经地质专家考证,泰宁丹霞地貌中天生桥的形成,是由于较弱的砾岩层受到风化和流水侵蚀而出现崩塌,逐渐形成水平凹槽或洞穴,并进而穿透整个山梁,而上部较坚硬的砂岩层则比较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从而形成天生桥。经这么一解释,来该景点旅游的游客多了起来,大家都觉得来时是“猜谜客”,回去时是“揭谜人”,真不虚此行。

4 旅游地学开展有益于对旅游资源及其生态环境的监测和保护

  一是有些旅游资源在未被认识之前很容易被当成“废物”被破坏掉且无法再现,此时只有旅游地学是“慧眼尖睛”,及时识别其价值,并及时提请有关部门予以保存、开发和建设成极有旅游价值和科学教育意义的景点。二是旅游资源已被开发建设成旅游区并已在运转过程中也有保护和监测问题。一方面是大量游人进入景点或景区对旅游资源及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地质作用的破坏致使旅游资源及其生态环境发生改变而失去价值。对于这些破坏作用虽然是属于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但人们可以根据监测资料,弄清其规律从而加强防护,以保护自然的生态平衡,达到减缓其进程的速率是完全可能的。如对湖南武宁源的峰山和峰丛保护:该景区是由泥盆纪石英砂岩所构成,岩层呈水平产状并具有非常发育的垂直节理,很容易发生重力崩塌,配合该区长期位于特大暴雨和山洪爆发等外动力地质作用而形成了壮丽的景观,但由于地质作用继续进行则势必将已形成恰到好处的风景破坏掉。唯有旅游地学开展可以对该区及其周围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充分研究,从而摸清特大季节性暴雨的规律及其产生地质灾害的程度,为全面规划该景区的水利建设系统与完善其蓄洪及排洪系统的建设,达到尽量消除或减弱其地质破坏作用以延长武宁源的峰山和峰丛等壮丽景观的寿命。

5 旅游地学开展有益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时下,国内旅游者的踪迹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和大部分县市,公民通过地学旅游,体察了祖国的辽阔博大和美丽可爱,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旅游地学开展还可以调剂了人们的身心,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所以,旅游地学开展有益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6 旅游地学开展有益于增强世界交流

  地质旅游业同样发挥着“民间外交”的作用。由于我国地质遗迹资源丰富,因此旅游入境的人数远远高于官方交往而入境的人数。这部分人入境后,通过参观、游览、考察、体察,会进一步加深对我国历史、文化、建设成就的了解和认识,进一步加深对接待国人民的友谊,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发起国之一,并协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起草完成《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我国已有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河南云台山、云南石林、广东丹霞山、湖南张家界、黑龙江五大连池、河南嵩山、浙江雁荡山、福建泰宁、内蒙古克什克腾、四川兴文等12家地质公园成为世界地质公园,约占全球33家世界地质公园的1/3。中国世界地质公园的建立和发展,为世界地质遗产保护与世界地质公园建设与管理工作做出积极的努力,同时还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2004年12月3~5日,福建泰宁迎来了由联合国和国内专家组成的考察团现场考察,专家们对泰宁的地质遗迹和秀美风光赞不绝口,两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爱尔兰籍地质博士帕特里克·麦基维(Patrick·Mckeever)、德国籍哈特穆特·艾舍尔(Hartmut·Escher)表示,泰宁的地质遗迹、山水、人情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是他们见到最好的景区之一。帕特里克·麦基维博士还动情地说:“泰宁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全世界”。总之,旅游地学开展有益于增强世界交流,从而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7 旅游地学开展有益于发挥闽台“地缘”优势,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海峡两岸亲如一家。去年5月17日,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会见前来参加海交会的主要客商时,提出依托“五缘”(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拓展“六求”的论断,精辟地概括了闽台之间独特的历史渊源和密切的现实联系,反映了两岸人民共同的要求和心愿。笔者以为,根据这一新思路,作为国土资源部门必须依托自身的优势,深化“地缘”的内涵,为发展闽台关系献计献策。旅游地学开展将会丰富闽台“地缘”的内涵,主要表现在:

  (1)闽台本相连,地质断层造“天堑”。据地质考证,一水相隔的闽台两岸在远古时期同属闽台半岛华夏古陆的一部分,台湾岛和福建沿海岛屿连为一体,构成广阔的大陆架平原。在地质历史时期中的一次地壳运动,让本来合为一体的闽台两地沿温州至沼安一线产生断层,彼时的较低谷地成为以后台湾海峡的雏形。在沧海桑田之中,万顷海水注入这处谷地。但是,数万年前海平面的数次下降让台湾与福建的连接和分离交替出现。大约距今1600万年左右,随着海平面的上升,台湾与福建才被台湾海峡相隔至今。地质学家经考证后认为:台湾岛在渐新世隆升为陆后,上新世时又下降,被海水重新淹没,只有高耸的中央山脉突出海面。这时地壳再度剧烈隆升,并与大陆再次相连。中更新世以后,由于台湾海峡陷落,台湾岛遂和大陆分开。同时,从两岸地理学家研究中发现,闽台两地无论是地层构造还是岩性,有很多相类似的地方,这也是两地源出一家的佐证。

  (2)两岸化石同,只因“东山陆桥”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渔民在拖网作业时经常会捕捞上来一些古脊椎动物骨骼化石,依据当地风俗,渔民们把这些“白骨”带回岸上存放。至今,仅在东山博物馆中馆藏的骨骼化石就有3000件之多。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陆生的哺乳动物遗骨于海底深处呢?据厦门大学历史系蔡保全教授的解释,在台湾海峡浪涛底下,静卧着一道发端于福建省东南沿海的东山岛,向东延伸到海峡中部,再向东北经澎湖列岛而后至台湾西部的浅滩,浅滩平均水深约40m,最浅处仅10m。蔡教授认为,根据有关专家研究,近180万年以来,海平面下降超过40m有数次之多,这道浅滩也就形成台湾海峡的“东山陆桥”,而茹毛饮血追逐猎物的古人类才得以随着许多远古动植物物种进入台湾岛内。蔡教授说,台湾、东山岛和泉州沿海渔民从台湾海峡不同海域打捞出来的哺乳动物化石至少有10万件,其中有不少绝灭种,如古菱齿象、杨氏水牛、大连马等。虽然数量多,但化石种类极为相似,化石面貌基本一致,应为同一时代。而其中少量骨骼化石上有人工砍刮和刻画的痕迹,说明早期人类曾在这里活动。日本著名的地学研究专家小林贞一在《台湾地质构造发展史》中认为:“台湾岛是第三纪中期受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隆起成陆的。从台湾海峡海底沉积物中有中新世哺乳动物化石的存在的现象,可以推断当时台湾和福建大陆之间很可能是相连的”。与此同时,福建地学工作者在从永安寨岩山洞穴堆积物中,就发现有东方剑齿象、大熊猫、中国库、水鹿等化石,台湾的地学工作者在台湾省台南县左镇一带也发现的相类似的哺乳类化石,这也为当时台湾岛是和福建大陆相连的提供一个有力的证据。

  地质考证、化石探秘……等等,这些都是旅游地学所不可缺少的内容。笔者认为,开展闽台间旅游地学的研究,将会极大地丰富闽台“地缘”的内涵,从而加深两岸人民的认识与了解,加深两岸同胞的兄弟情谊,为祖国和平统一做出积极的贡献。目前,随着“两门”、“两马”海空联运、一票到底模式的开通,闽台两地旅游相关部门也增强合作交流,台湾著名的风景区日月潭已与泰宁世界地质公园以水为媒,共同协商打造“大金湖——日月潭,一水相连两岸情”的旅游品牌。以上这些,都为开展闽台旅游地学研究创造了条件。

参 考 文 献
[1]国土资源部,《走进国家地质公园》(一),2002年9月,中国大地出版社;
[2]国土资源部,《走进国家地质公园》(二),2003年4月,中国大地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