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出版物

四川安县国家地质公园侏罗纪砾岩峰丛及洞穴

发布时间:2007-11-7 阅读次数:

李培华吴熙纯
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成都610059

摘要:四川安县晚侏罗世莲花口期在龙门山前形成一个冲积扇群,大约在第四纪期间形成一些峰丛及洞穴。砾岩峰丛的形成主要与断层、崩崖、滑坡有关,受地下水及地表水的溶蚀改造作用较小。砾岩峰丛的峰顶呈棱角状,峰壁只在一两个方向有陡崖,峰底之间相互连接。砾岩洞穴常在易受侵蚀的砂泥岩夹层中发育,洞穴中因断层、节理形成的塌陷岩块较多。砾岩洞穴不如碳酸盐溶洞美。

关键词:四川安县侏罗纪砾岩峰从洞穴

1 地质背景

  四川安县地区位于龙门山中段偏北的山前带及川西凹陷的边缘。龙门山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其东北端起于广元北,西南端止于天全、泸定,长约500km,宽30~70km,它是川西平原和甘孜—阿坝高原之间的台阶。

  龙门山形成于印华运动期。在燕山运动期龙门山进一步抬升,在四川盆地西北边缘形成山前坳陷,沉积了巨厚的侏罗纪至白垩纪地层。在晚侏罗世莲花口组沉积期,由于龙门山抬升强烈,山前的古河流在江油、安县、绵竹、什邡等地,在龙门山前向川西平原的延伸带形成相互重叠的冲积扇群。

  据范晓(2003)报道,在江油窦团山等地莲花口组下段砾岩层连续厚度达220m。安县安昌镇至睢水镇,莲花口组下部砾岩层连续厚度达193~440m,出露面积100km2以上。绵竹遵道至什邡八角,砾岩层最大厚度达750m,出露面积17 km2以上。

2 晚侏罗世莲花口期冲积扇

  在安县一带龙门山前相互交接、重叠的冲积扇群主要由古安昌河和古茶坪河形成。

  在安县地区,莲花口组自下而上分为莲一段至莲四段,自下而上由粗变细。莲一段全部由砾岩组成。在寻龙山莲花口组下部砾岩连续厚度达193m,属于莲一段,在安昌镇北莲花口组下部砾岩的连续厚度达440m,可能包含莲一段至莲二段。

  在安昌镇—寻龙山—黄土场一线,据作者实测,莲花口组总厚度为1450m。莲一段全部由砾岩组成,自莲二段开始出现砾岩—砂岩—泥岩的韵律层。整个莲花口组出现50余个大的韵律旋回,若细分还有更多的韵律层。

  在纵剖面上看,整个莲花口组在龙门山前有许多相互叠加的冲积扇组合,每个洪水期都可形成一个韵律旋回,由洪积物和冲积物粗碎屑岩开始,代表一期冲积扇。在平面上可以看到呈舌状分布的砾石层向平原方向延展,能够区分扇面河道充填及河道间的片泛沉积。

  由于大小古河道形成的冲积扇相互交接分布,在龙门山边缘为扇根分布区,见于罗浮山、圣灯山、鹰咀岩、紫山一线,由巨卵石砾岩组成,砾石大者直径可达20~30cm。据龙门山稍远的寻龙山、汶江、巩家堡地带则位于扇中带,以粗—细卵石砾岩为主,粒径4~10余厘米者较多,在有的层位仍可找到巨卵石砾岩。在扇中地带可见卵石砾岩结构主要为接触—充填式,砾石大小差别甚大,杂乱分布,部分层位分选稍好。细粒卵石及粗、细砾石级颗粒、岩屑及砂质填隙。距扇根约4km远的地带,所见的砾岩已属于分选较好的砾石岩,粒径多在2cm以下,砾石岩由粗变细,直至消失,变为砂泥岩。距扇根约5500m的黄土场附近已是侏罗—白垩纪界线,附近只见粉砂岩与泥岩韵律,已属于扇缘带。可见整个莲花口组在龙门山前是一套完整的复合沉积扇组合。

3 峰丛景观

  安县冲积扇群的扇根带分布在龙门山的前缘,主要发育峰丛。其中安昌镇附近的圣灯山—灯堡山峰丛海拔最高,圣灯山高1295m,灯堡山高1015m。其北东方向为鹰咀岩—紫山峰丛,紫山高1099m。这两个峰丛带多圆锥状山峰及断层与古滑坡形成的陡崖状山岭。在鹰咀岩附近有一较大溶洞,洞口海拔约900余米。

  在圣灯山东南部桑枣镇附近为罗浮山峰丛,有12个小山峰,排列成马蹄形,最高峰海拔862m,为道教及佛教胜地,有羌王古城。目前发展为温泉旅游区,温泉水来自钻达中三叠世雷口坡组所产的卤水,水到达井口的温度为摄氏46°。

  在羌王古城的前门一带为崩崖形成的陡壁,地形险要,与江油窦团山相似。

  崩崖下落的巨石形成许多象形石具有各种动物的形象。在罗浮山东侧有一个由坠石叠加而成的弥勒佛,连佛座高达80m。

  罗浮山原名浮山,意即山无根,乃因晚侏罗世莲花口组砾岩层上覆于中侏罗世遂宁组红色泥岩之上的缘故。

4 洞穴景观

  寻龙山卧龙洞已开放游程往返长约3km。游程中暗河水路共有500余米,可行船。卧龙洞宏观有三层。

  卧龙洞的第一层自山上洞口开始依次见东宫、小月城、大月城、黑龙潭及神龟大殿,已达到小型塌陷地坑的规模。其中大月城直径60m,深50m,小月城直径及深度均为40m。其间有一个地下天生桥将两个地坑相连。小月城、大月城及神龟大殿顶板上出现神鹰展翅、天马行空、神鱼戏水、佛耳听涛等景观,犹如毕加索的杰作,给人以想像力。

  卧龙洞南西方向至洞的纵深部位未开放洞段也属于第一层,见竖洞向上开天窗与地表相通。

  卧龙洞第二层通过垂向X节理与第一层相通。第二层主要游程为龙呤峡谷底部,由典型的垂向X节理形成的折线状地缝组成。

  卧龙洞的第二层与第三层暗河之间有一个与暗河平行巷洞,比暗河高1米至10余米不等,走向与暗河相同,但与暗河不在同一条巷洞,本层洞顶为层面。

  卧龙洞第三层为暗河,河洞沿层面延伸,河宽5~10m不等,可行游船,涨水季节水声隆隆。在涨水季节,暗河水都可沿层间缝淹至其侧面的平行巷洞。

  卧龙洞的微型景观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盾、石梯田、石瀑布、壁流石、石葡萄、石花、鹅管等。这些洞穴沉积因稍含泥质,一般带有土黄、褐红色。

5 砾岩峰丛及洞穴的特征

  砾岩峰丛与碳酸盐岩岩溶地区的峰丛有较大差别,砾岩峰丛的形成机理主要与断层、崩崖、滑坡有关,地下水及地表水对于砾岩地貌的改造强度较小。所以,砾岩峰丛稀疏而不规则,峰顶多棱角,只在一两个方向有陡崖,峰底之间多相互连接。而碳酸盐岩地区的峰丛之峰顶圆滑,四壁陡峭,峰底之间相互常不连接。

  砾岩洞穴系统常发育在有松散砂砾岩层位,使洞穴走向沿层面延伸,这种特点在安县寻龙山卧龙洞及芦山县龙门洞中很明显。据范晓(2003)报道,芦山龙门洞在100~200km2的范围内洞穴绕行长度可达几十千米。洞穴系统常与落水洞及地缝相连,使洞穴开天窗。砾岩溶洞中由断层、节理引起的塌陷岩块较多。

  砾岩洞穴中的洞穴沉积物,如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等微型景观不如碳酸盐岩溶洞中发育,由于地下水淋滤砾岩夹层,水中含泥质重,上述微型景观常呈现土黄或赭红色。洞中流水搬运沉积物及沉积构造发育,如洞中多钙质土、砂层或砾石层现代沉积,常见暗河流水波痕、斜层理。砾岩洞壁及洞顶颜色灰暗,不如石灰岩洞穴白净美观。

参 考 文 献
[1] 范晓.四川龙门山灰岩质砾岩喀斯特景观的特征及旅游开发.“喀斯特旅游资源基础理论与开发研究文集”(2003):13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