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出版物

名人名胜:理论与实践

发布时间:2007-11-23 阅读次数:

王行国 夏培卓

关键词:名人名胜旅游地学桥梁

理论:中国的名人名胜资源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上下5000年的文明史上,名哲先贤、科学巨擘、文艺大家、骚人墨客、政治豪杰、军事奇才、民族英雄、革命先驱辈出不穷,光芒四射。他们不仅给后世留下永不泯灭的精神财富,而且在中华大地的青山绿水之间,乡镇市井到处,留下数不尽的令人缅怀的遗踪胜迹。这些丰富多彩的名人名胜,成为我国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名人名胜概念

  是指现实存在的、与名人相关的古迹和风景,以及名人身后的纪念场所,名人笔下的山川风貌、历史遗物,以名人命名的景胜。名人名胜的范围,要包涵以下方面:

  1.1名人故里

  名人的祖居或出生地,以及并非祖居或出生地的“郡望”。如韩愈为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一生从未去过昌黎,却自称“昌黎韩愈”,后世也称之为“韩昌黎”,昌黎即为其郡望。现在河北昌黎碣石山,仍存有韩文公祠。

  1.2名人故居

  包括名人的居住地、居室、书斋:历代名人处所的命名,往往有深刻的含义。如成都杜甫草堂,是诗人在战乱年间流落巴蜀,靠友人资助,在一块荒地上建起的简陋房舍。“草堂”名称显示了主人处身的窘境。后世把杜甫在各地的故居都称为“草堂”。如同谷草堂、梓州草堂、云安草堂、夔州草堂等。安徽滁州的醉翁亭,是因欧阳修谪居滁州,愤世嫉俗,自号“醉翁”而名。清代史学家黄宗羲作文惜字如金,力求简洁,故把自己的书斋取名为“惜字庵”。

  1.3名人创业地(成就地)——名人创建业绩、创作成果之地

  历代名人的英雄业绩和光辉成果,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成就的。连云港的花果山,是吴承恩《西游记》的诞生地;淄川的柳泉,是蒲松龄《聊斋志异》的摇篮;镇江的妙高台、黄天荡,留下民族英雄韩世忠和巾帼豪杰梁红玉抗击金兵、大败金兀术的千古佳话;扬州梅花岭,记录了史可法的万古忠义;广州虎门炮台,是林则徐抗敌卫国的历史见证;长坂坡赵子龙孤胆救幼主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在山东刘公岛,丁汝昌、邓世昌献出抗敌御寇的赤胆忠心;在广西金田村,洪秀全举起反帝反封建的义旗……

  1.4名人行迹

  历代的名人大家,往往又都是“旅行家”,正是祖国的山川景物启迪了先贤的思想文采,名人的笔墨丹青又为多娇的江山景胜增添光辉,“李白求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这位长于天府,浪迹四方,殒于江南的巨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神州大地上的名胜古迹,无处不曾被名人光顾。

  1.5名人墓地

  全国各地至今保存完好的名人墓地,不下百处之多,其中许多有旅游观瞻价值。此外,尚有众多的纪念性的衣冠冢。李白的墓地在安徽当涂青山,而在采石矶的翠螺山和四川江油李白故里,都建有衣冠冢。杜甫的墓地和衣冠冢,在各地竟有六七处之多。

  1.6名人纪念地

  纪祠是我国传统的对历史上杰出人物的纪念形式,四川都江堰市纪念李冰父子的二王庙,陕西韩城的太史公祠,便属此例。有些名人深入人心,死后被神化,到处建有祠庙,人们岁时祭祀。其中纪念孔子的“文庙”和纪念关公的“武庙”最为突出,不仅有全国最大的“三孔”(山东曲阜孔庙、孔府、孔林)和“三关”(河南洛阳关林、山西解州关帝庙、湖北当阳关帝庙),而且全国到处有文庙和武庙,胜迹所至甚至遍及穷乡僻壤。此外,纪念诸葛亮的武侯祠,全国也有几十处之多。

  纪念馆则是对历史上杰出人物的现代纪念形式。全国建立的和正在兴建的名人纪念馆,数以百计。现代纪念馆多建在名人故居或其遗址基础上,成为史料的博物馆,研究的基地。

  1.7 名人笔下的山川风貌、古典建筑,是名人名胜的组成部分,许多风物,正是由于洋溢在名人的笔端而名噪遐迩,青史常驻

  大漠荒凉的阳关、玉门关,由于王维的“西出阳关无故人”和王之涣的“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吟唱而动人心弦。滕王阁和黄鹤楼,因王勃的《滕王阁序》和崔颢的《黄鹤楼》绝妙诗文,而名声大噪。杭州西湖,由于东坡先生“欲把西湖比西子”,而在后人心目中塑造了美人的形象。苏州寒山寺,因为张继《夜泊枫桥》诗,而蜚声中外。苏轼在《浪淘沙》词里,点染了赤壁大江的神韵;吴均在《与宋元思书》中,展示了富春江水的风采;杜牧为杏花村千古扬名;徐霞客给黄山一举振誉。更有甚者,有的名人并未身临其地,却以神来之笔为风光名胜倍添异采,范仲淹之《岳阳楼记》便是绝妙一例。

  1.8以名人命名的景胜,也是广泛意义上的名人名胜

  像北京中山公园一类的名胜,全国各地都不乏其例

2 名人名胜的属性

  2.1观瞻性

  名人名胜多具有观瞻性,因而是现实的或潜在的旅游资源;只具有文物、历史研究价值而无观瞻价值的名人名胜,不属于旅游资源。

  2.2遗存性

  名人名胜是与名人相关的历史文化遗存,或是其历史文化遗存的扩展和延续,以名人命名的景胜,以及附会文艺作品或传说人物的造景,便是这一意义上的名人名胜。如山西洪洞县的“苏三监狱”。山西永济县普救寺中附会《西厢记》的造景,可视为广泛意义上的与董解元、王实甫有关的景胜。

  2.3分散性和相融性

  名人名胜是以人物为线索串联的景胜,而历史名人往往生在一方,死于一方,建功立业遍历四方,留在今日的胜迹天各一方。因而很难于按特定人物的名人名胜来安排“旅游线”。比如曾经宣传过的“关公旅游线”,北从“桃园三结义”的河北涿州开始,到山西运城解州关帝庙和常平关帝故里,再南下河南洛阳关林,甚至到湖北当阳关陵庙,如此漫长的旅途,除去专题研究,能有多少旅客有此游走的雅兴?

  广泛分散在各地的名人名胜,总是与其他名胜在景观构成上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一些在景观上独立的名人名胜,也总是与所处的环境相谐调,与附近的景点相连缀,而组合成游览区或游览线。普遍而又分散,与周围景胜相融而组合,是名人名胜在分布上的特点。

  2.4综合性

  在构成上,名人名胜综合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

  融汇历史风貌、人物事迹、文物古迹与风景名胜于一体,寓强烈的爱国情操和丰富的知识内涵于觅古览胜之中,并伴有诗情画意,极富审美情趣。在功能和价值上,名人名胜不仅有观赏价值,是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而且更是一种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资源,具有文化、文物、历史、文学艺术、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价值。因此,一些名人名胜就是有关人物的研究中心、资料中心。

3 名人名胜资源分布

  3.1我国名人名胜,其人物在历史上纵贯各个朝代,其胜迹在地理上横布各个省区

  名人名胜分布广泛,而又相对集中。中华民族摇篮之地的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以及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是历代名人荟萃之地,因而也是名人名胜相对集中的地方。

  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江苏,是人所共知的名人名胜密集地区。

  在四川,仅在这里出生和居住过的历史上著名文学家就有20多人,诸如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杨雄,唐代诗歌革新先驱陈子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边塞诗人高適、岑参,著名诗人贾岛、刘禹锡、李商隐、李颀,女诗人薛涛,五代文学家韦庄,宋代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宦游入蜀的黄庭坚、陆游、范成大,明代文学家杨慎等。文君井、李白故里、杜甫草堂、三苏祠、望江楼、桂湖等,便是青史常驻的名人名胜。

  此外,还有一些并不为人瞩目的地区,也都有丰富的名人名胜资源。

  比如湖南,仅在《中国名胜词典》上载有的名人名胜,即有酃县炎帝陵、宁远县九疑山舜庙、汩罗县屈子祠和屈原十二疑冢、耒阳县蔡侯祠、桃源县桃花源、平江县杜甫墓、永州市柳子庙、浏阳县谭嗣同墓、衡阳县王船山故居等几十处古代名人名胜。此外,湖南还有多处现代名人名胜。

  江西已在陶渊明、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黄庭坚、文天祥、朱熹、汤显祖、宋应星、八大山人等10人的故居或居住地故址上,兴建历史名人纪念馆。

  3.2在我们国家,还有许多名人名胜荟萃的城市。

  在历史文化名城绍兴,有大禹陵和禹庙,越王勾践时期的陈迹越王台、文种墓,秦始皇东巡遗留的“会稽刻石”,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胜迹兰亭,南宋爱国诗人陆游题壁《钗头凤》的沈园,伟大文学家鲁迅的童年故居和他笔下的咸亨酒店,以及谢安、贺知章、王冕、王守仁、徐渭、朱舜水、黄宗羲、刘宗周、秋瑾、徐锡麟、蔡元培的遗踪胜迹。

  偏居苏北一隅的淮安古城,是汉赋开创者枚乘和建安七子之一陈琳的诞生地,有韩信的遗迹钓台、漂母祠、胯下桥,有吴承恩的射阳移故居和墓地,有关天培的祠堂,留下了韩世忠、梁红玉的英雄业绩,是施耐庵的多年居地,又留有李白、白居易、刘禹锡、杜牧、苏轼、黄庭坚、文天祥的笔踪墨迹。

4 名人名胜的评价标准

  4.1人物的知名度

  历代名人以其成就、贡献和影响加以衡量,确定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知名度。

  对于风景名胜,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对于文物单位,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各地还有省、市县级的风景名胜区和文物保护单位。对于名人名胜,虽没有独立法定单位,但是已由中央主管部门提出了着重纪念的历史杰出人物69人,又提出了纪念性塑像名单138人,两者合计,除去重复部分(38人),共169人。这些杰出人物中,大多留有遗踪胜迹。它们可以看做是“国家级”的名人名胜。

  名人名胜的水平必然与名人的知名度相关,但二者也不是简单的等价关系。有些历史人物虽然知名度很高,但与其相关的名人名胜水平却不高;而有些历史地位并不很高的人物,与其相关的名人名胜却颇为显赫。前者如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一生文事武略兼及,有9000多首诗篇传世,为历代名家之冠(清乾隆帝存诗更多,但称不上名家)。他足迹遍至大江南北,为山川倍添光彩。然而,人们在祖国大地上既见不到他的故居,也寻不着他的墓地,甚至连一座略具规模的纪祠也没有。现在陆游故里仅存几个历史地名,算不上名胜。近年方始开放的绍兴沈园,是唯一数得着的与陆游故里相关的名人名胜,其水平却算不得多高。而在山西万荣县的薛瑄故里,有堂堂的故居、家庙,还有一个颇具规模的家族墓地。与这位明代宰相兼学者相关的名胜之显赫,是历代同“档次”人物所少有。

  4.2遗存的久远度

  名人名胜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历史的久远程度,在这方面与文物的价值标准是一致的,越古旧,越贵重。

  4.3景观质量

  与名人生平直接相关的名胜有3种情况:

  (1)真迹遗存:历代名人的墓葬(不是衣冠冢)和当代名人的故居,多属此种情况。

  (2)上的名人纪念景物:名人名胜大量属于此种情况,它们建于名人身后,往往又经历代改建、修茸。这些纪念物非但不是名人真迹遗存,往往还有许多附会成分。襄阳与南阳之争是一桩有名的历史公案——诸葛亮隐居躬耕之地到底在哪里?从景观质量来看,襄阳的古隆中和南阳的卧龙岗。两者都是后世修建的纪念物,并且都是附会《三国演义》的某些情节安排的。然而,这些纪念物本身由于产生于年代久远的历史时期,而成为宝贵的文化遗存。人们从这些纪念物上寄托对先人的缅怀和崇仰,寄托自己情思和暇想。人们看到成都杜甫草堂的茅亭,便会联想到诗人当年茅屋被秋风所破的艰苦困境,在游人心目中草堂就是诗人的故居。

  (3)复制的和“创造”的假古董:江西九江的陶靖节祠,既不在原址,更不是历史遗物的修葺,却以古迹之名,“搬迁”在一个地方。江苏江阴的徐霞客墓,也只是根据“需要”,在近年堆起来的一抔黄土,既无墓主的尸骨,也不是历史的遗迹。至于山西忻州的貂蝉陵园,则更是当代“发展旅游”的“创造”。像山西永济普救寺中新添的“梨花深院”、“张生逾垣处”,这种添枝加叶的“发展”,俯拾皆是。很多名人名胜被“整旧如新”而遭到“建设性”破坏。所有这些“新面貌”的景观,其文化文物价值降低到零,客观上是对观众的愚弄。

  景观质量还包括景观规模、景观内容的丰富程度、与周围环境和其他景观的组合状况等多方面的内容。

  4.4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略)

5 名人名胜资源的开发建设

  名人名胜资源的开发,可以概括为景观的建设和内涵的发掘两个方面,即景胜的保护开发和内容的研究充实。

  名人名胜与其他文物一样,颠簸在理智与愚昧争斗的波浪之中,曾经历了历史上改朝换代的损毁和新王朝建立后的复建——近代战争期间的地域性破坏——“大跃进”和“文革”的全面的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洗劫——近年开始的重视保护的过程。目前有以下几种情况:

  5.1许多名人名胜在恢复,部分已得到规模开发,而构成旅游景区体系的组成部分

  在四川江油县城建成的李白纪念馆,气势恢宏,景色秀丽,颇具特色,与附近青莲镇太白故里的陇西院、太白祠、粉竹楼、洗墨池、李白衣冠冢、月圆墓等历史遗迹连成一气,展现了巴山蜀水育英才的情景。李白胜迹与窦圌山名胜相响应,在宏观上又是蜀道风景线的组成部分。

  安徽全椒的昊敬梓纪念馆,在当年作家旧居遗址上复原,与县城保存一片古民居相连。令人唤起对古代儒林的幽思。此处与滁县的醉翁亭皆相去南京不远,可视作金陵旅游大区的组成部分。

  名人名胜开发建设上的此类成果不少。

  5.2有些名人名胜遗迹犹存,但衰颓残破,亟待保护开发

  江西九江的陶渊明墓,“身”陷“军事要地”,衰颓之状早当修葺,但大墙之内,一般人等绝无问津之幸,即令研究者也难得一睹芳容。南京的半山园王安石故居,幸得修复,但因位于军事院校腹地,面世开放成了问题。

  5.3有些名人名胜徒留其名,有名无实

  有些名人名胜在名胜书典,旅游介绍上,明明大书特书,却在实地上找不到任何踪迹。

  名人名胜资源有待全面调查,综合规划,积极保护,适当恢复,有些则须进行抢救。

  此外尚有一批有记无实的名人名胜在待研究发掘。比如,袁枚在金陵有著名的随园,都在史籍上记得明白无误,然而其遗迹却已湮灭。

  陶渊明“归去来兮”回到柴桑故里,然而它是今日的何地——九江还是星子?久久得不到一致的见地,有待新的研究成果辩证。此类“争名人”的现象比比皆是。

  曹雪芹离去现在不过200多年,是更靠近我们时代的一位大家,然而,除去一部不朽的《红楼梦》传世以外,他留给后人的却极少纪物遗迹。近年开辟了一座北京香山正白旗的曹雪芹纪念馆,对此仍多有争议。

  本人并不主张对泯灭的“古迹”进行重建,而是要搞清所在,必要的竖上一支标志牌则已。

  5.4就名人名胜的内容充实而言,有许多可供研究发掘的方面:

  ① 名人名胜的地理环境。其地理位置、历代行政区划变迁、环境景观特征、交通状况及其发展,以及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土特名产、风土民情,是人们从事名人名胜旅游观瞻活动的相关条件和先导。

  ② 名人名胜的历史沿革。其形成的历史时代和社会环境,当时的影响,后世的发展变迁。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将引导人们了解名人名胜的社会历史意义。

  ③ 名人的业绩和精神风貌,在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条件,人物的文治武功、科学成就、文艺作品,其气度情操、道德品尚,以及其当时的社会作用,后世的影响,从而引导人们继承其宝贵遗产,汲取其精神营养。这是名人名胜的精髓所在。

  ④ 有关名人的故事传说,轶闻趣事,犹如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和一首首动听的乐章,与人民大众贴近,是吸引人们赏览名人名胜的津梁。

  ⑤ 后世的记传、评论和歌颂,以生花之笔,勾画出名人名胜的多采风貌,点示出它们的出奇神韵,掀动人们的激情,加深人们的体会,是深化名人名胜价值的途径。而众多的题联碑帖、诗词文章、水墨丹青本身,又是珍贵的文物遗产。

  

实践:《华夏五千年名人胜迹》

——旅游地学与历史文化间的一架桥梁在一片鼓励声中突兀出世

  2006年10月27日《作家文摘》以“伉俪同心,成就华夏五千年名人胜迹”的标题摘载了《北京纪事》2006年10期上刊载的长文,文中说:

  王行国、夏培卓夫妇耗时30年,外出考察115次,走遍全国29个省、自治区,643个(次)县市,实际探访名人遗踪胜迹2615个(次),拍摄照片6万多幅(不含数码照片),行程44万公里。他们以近古稀之躯,呕心沥血地完成了辉煌巨著《华夏五千年名人胜迹》。全书按历史朝代分为15卷,囊括了从远古直到民国的280位历史名人,收入照片4700幅,文字300万,堪称文化界一大收获。

  该书填补了将旅游地学研究、旅游资源与中国历史文化相结合的空白。

  2007年1月10日的《四中校友》报发出一则配图报道:

  摆在我们面前的这部《华夏五千年名人胜迹》,从遍览各地名胜切入细说历史名人,引领我们掠过繁华闹市,遍访穷乡僻壤,寻觅尘封旧事,再现先人遗踪。自远古至民国,它记录了华夏五千年的历史,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深沉和厚重,记录了中华民族的风骨与情趣,实在是部令读者捧读不愿释手,掩卷发人深思的好书。

  行国老师现为工人出版社编审,曾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他选择“中华名人名胜”为研究课题,写出不少专著,填补了我国旅游地学资源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的空白。

  这部书是在一片鼓励声中面世的。

  当作者向地学界的老前辈侯仁之先生献上这部书的时候,这位96岁高龄的中科院院士看着书页,连声说:“好极了,好极了!了不起,了不起!这部书当为广大读者所欢迎。”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韩震博士认为,“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好书,又是一部富有教育意义的好书”。他说:

  全书集历史、文学、地理、旅游诸学科于一身,还追求古今一体,中外兼通,融会百家,探索心灵,辨析学术的效果,试图通过名人胜迹展现中国历史文化的精髓。这就在引人入胜的同时,又使全书具有了深刻的思想性和教育意义。

  读过这部书,比较世界各个民族的文化,我们很自然地会有一种由衷的骄傲:哪一个民族能有如此众多的历史名人?哪一个民族能有如此连续而辉煌的创造历程?想到这些,我们就会油然生出一种民族自信和自豪,就会对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充满信心。这就是本书的教育意义所在。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旅游学会副会长(常务)兼秘书长李明德对成就此书一直给予关怀和鼓励,他说:

  这是一部惊世之作,读后感触很深,不由得拿起笔来写下读后之感。一是感悟两位老师为成就这部巨著,而经历的艰难。二是感悟这部巨著,带给本人的愉悦和思考。本书是两位老师走遍天下、阅尽人间,最终奉献给世人的极为宝贵的传世之作。本书奇就奇在以历史名人为主线,勾画华夏五千年。这是一个奇特的视角,历史名人是衍化历史的主角,是历史画卷中的亮点。抓住历史名人,一路写下来,全部的历史就变得生动、变得有血有肉了,全部的历史就更容易化入记忆之中了。

  《北京纪事》杂志编辑任娟为本书写出文采飞扬、极有见地的评论:

  浮躁喧嚣的时代,并不能让严肃的作家停止思考。“一步复一坷”的人生路,反而使这对文坛伉俪更心意相通。这套《华夏五千年名人胜迹》,便是在庸俗的享乐主义大行其道的当下,难得的一部呈现生命质感的丛书。在我看来,这套丛书是思想者的杰作,是倚凭爱情之力的伟创。

  然而,仅凭作者锲而不舍的精神及虽九死而犹未悔的信念,并不一定能使作品酬其壮志,遂其夙愿。而这部丛书,之所以令他们“回首笑自多”,根本地在于该书秀出班行、超拔常俦的品质,足以慰藉他们曾经呕心沥血的付出。

  这套丛书,从单篇上看,将大量的史料积累以文化散文般的笔法表达出来,用可读性为普通读者打开一窥中国古代名人悲喜人生的窗户。

  作者立足胜迹视角,从看得见的物质文化遗产着眼,瞭望看不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人风貌、历史文化。运用全景式、多侧面的透视,将那些留在人们记忆中或被岁月尘封的历史风烟、家族兴亡和人生悲剧,以摇曳生姿、方圆有致、寓挚情于散淡无形之中的笔法充分展现。许多我们亲临过的名胜、晓知的淡漠往事,在他们的笔下,也有了别样的妙处和意味。于是,作者便有这样的过人之处:不动声色地把“着了魔”的我们带到任何希望我们到达的地方。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带给我们典雅愉悦的阅读体验的同时,还和我们分享了他们观事待人的态度。可以说,无论写人情还是道世故,作者道破的都是人心。

  而从框架上看,《华夏五千年名人胜迹》又成通史的传论体例,作者以勇于承担的史家笔法,在纷繁的历史文化中思接千载,理性省思历史的沧桑变迁,融会和包含着历史思考的全部复杂性。

  于是,摆放案头枕边的这套丛书,令我不忍释卷的不仅是其装帧之精美,用辞之雅致,材料之翔实,历史、地理、文学、摄影、美术各元素之融通,使其具有的品质感和典范性。

  更令人惊喜的是其立意高拔,充满灵动博大之气,既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情趣,又闪耀着智慧和个性的光芒。

  “哲学无他,学以致思也。”作者的哲学素养弥漫于全书的各个细部。正是因为作者慎思明辨,并运用去伪存真的史家之法,以冷静的笔触深悉浅言,直指人心,使全书亮点迭现,高致可观。

  作者意不在索隐钩沉,却矢志还原历史真相,以一则则生动的“历史寓言”展示先进文化的感召力,揭露封建文化的劣根性。我们发现,先前批评人性时的和颜悦色不见了,代之以对封建专制文化和制度疾风骤雨式的批判,及为我们还在遭受传统文化某些糟粕的戕害而痛心疾首。

  作者对权欲熏心者的讽刺、对封建皇权的憎恶也可谓砭肌入骨,力透纸背了。

  作者秉持谨严的态度,坚持历史不是戏说,非史实不收,观念独到,摆脱了历史教条和传统束缚,可贵的是,作者并未放松对历史劣根性的警惕,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封建余毒“毁文化”和“专制”的担忧。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杜颋教授则有如下的感受:

  本书以优美的散文形式为历史名人作传,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而无史书之枯燥;讲述历史事件,富于思想见地,而无考据之繁琐;描写历史人物,鲜活真实,而非漫画式之脸谱。捧书如与古人相对,可见其容,可闻其声。几千年沉重的历史,转瞬间轻柔回放,构成一幅中华民族英雄史的瑰丽画卷。

  中国地质博物馆、《地球》杂志编委吴胜明教授曾予评价:

  作者第一次把名人与名胜结合起来,作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其意义不亚于在找矿中发现并命名一个新的矿产资源;同时,名人名胜资源丰富了人文旅游资源的内涵。

  这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这套丛书,从单篇上看是以文化散文的形式写单个名人的,从框架上看又成通史的传论整体。它不追求考证的索隐钩沉,却指望富有思想见地,又有文学的可读性;书中既见历史沧桑,又给读者以审美愉悦。它从人的角度构成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一部生动的中华民族英雄史诗。

  因而它是承载华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微缩典籍——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情趣。

  本书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1)创意历史文化与旅游资源相结合,从胜迹视角切入写历史名人,从看得见的物质文化遗产——名人胜迹着眼,瞭望看不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人风貌、历史文化。——新颖。

  (2)全书伴以难得的遍布天下的名人胜迹图片,有据且又形象地昭示历史名人的行踪和生平业绩。作者以无以计数的足迹,掠过繁华闹市,历尽穷乡僻壤,去寻觅被尘封的先人的斑驳足迹,去采撷被掩藏的先人的淡漠旧事。——出奇。

  (3)突破传统观念束缚,写真实的历史;摈弃脸谱式漫画式框框,写真实的人;展示先进文化的感召力,着力揭露封建文化的劣根性。——脱俗。

  (4)生动的表现手法,把千年的沉重历史,在瞬间轻柔地回放在面前;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不是戏说,到处有戏;活脱的人物性格刻划,描摹出各异的血肉之躯,入微表里。——好看。

(本书由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