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黄山:世界遗产地的杰出代表

来源:http://www.globalgeopark.org 作者:来源:黄山日报  记者 李学军 汪海燕 发布时间:2008-3-25 阅读次数:

——写在世界遗产地旅游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召开之际

  2008年1月28日,黄山风景区,中到大雪、冻雨。

  早晨6时许,黄山迎客松第十八任守松人徐东明又一次来到迎客松下进行观察记录。此时受积雪影响,迎客松冠顶树枝下垂严重。他立即上报了这一情况。

  自1月13日以来,黄山遭遇20多年不遇的持续低温雨雪天气,积雪和冻雨在树冠形成厚重冰层,迎客松等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古树名木受到严重威胁。黄山松为黄山“五绝”之首,是黄山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最重要的,在国际上,能否保护好这些名木古树,反映的是中国人民保护世界遗产的能力。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名松古树,特别是迎客松要万无一失。”市委书记王启敏作出指示。

  迎客松的特技护理提升到了最高级。黄山风景区专门成立了由20多人组成的迎客松安全保护小组,专人坐镇玉屏楼景区指挥,对“国宝”迎客松实行24小时特护,每2小时报送一次情况,为科学保护提供决策依据。很快,第一批毛竹被运到了迎客松旁——毛竹有弹性,利用毛竹对迎客松树枝进行支撑不会损伤松树。经过几天的奋战,1月31日晚10时,迎客松侧,一个近五层楼高的支撑架搭建起来。

  由于管护措施科学得力,雪灾期间,迎客松等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古树名木安然无恙,景区内其它古树名木也无一发生意外。黄山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对世界遗产保护的能力和决心,交上了一份令世人满意的答卷。

  拥有黄山及皖南古村落两处世界遗产地的黄山市,在世界遗产的保护与管理中始终坚持“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统一管理、永续利用”的原则,以保持遗产资源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为己任,使珍贵的世界遗产世代流传,永续利用。

  黄山在遗产保护中所付诸的努力令世界对黄山瞩目。

  拥有两处“世遗”的地级市

  黄山原名黟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闻名于世。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两次考察黄山,赞叹“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后人据此称之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1988年,黄山作为全国第二批推荐项目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提出项目申报。1990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派专员吉姆·桑塞尔博士赴黄山考察。

  吉姆·桑塞尔对黄山的评价令黄山人充满信心。他在考察报告中写道:“黄山的自然美和自然文化世上罕见,应增列为世界遗产之内。”

  1990年12月,在加拿大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4届会议上,黄山风景区成为《世界遗产名录》中的第17个双遗产项目。其中列入清单的资源主要有8个部分:一是独特的地质构造;二是主要文化遗产;三是主要自然景观;四是主要古树名木;五是主要野生动物;六是主要原生植物种质资源;七是主要自然奇观;八是气象和土壤。

  令黄山人骄傲的是,我国目前已经申报成功的35项世界遗产中,黄山不仅第一次申报就成功跻身于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之列,并于2003年被批准为全球首批28处世界地质公园之一。

  同样令黄山人骄傲的是,在黄山被列入世界遗产的10年后,黄山大地上另一处人文景观令世界瞩目。2000年11月30日,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作出决定,将中国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作为一个传统建筑流派,融古典、简洁、富丽为一体的皖南古民居是皖南古村落的象征符号。西递、宏村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西递、宏村由于保持了真实完整的乡村原始风貌,并因其街道形式、建筑和装饰以及房屋与水系广泛结合的独特历史遗存,符合文化遗产申报标准第Ⅲ、Ⅳ、Ⅴ条标准。”世界遗产委员会如是评价。

  从那天起,黄山市成为拥有两处世界遗产地的地级市。

  保护与发展的双赢探索

  世界遗产犹如一块“金字招牌”——通过旅游开发,世界遗产地秀美绝伦的风光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得以向世界各国游客展示。但与此同时,“旅游超载”以及过度的旅游开发,已成为世界遗产地普遍面临的巨大威胁。

  这是一份来自黄山风景区的数据:自黄山正式对外开放后,国内外游人以平均14.41%的速度逐年递增,到1987年已达65万人次,比1979年的10多万人次增长了6倍多。“十五”期间,景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04万人次,比“九五”期间增长33.6%。

  1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上拥有两处世界遗产地,遗产保护中所承载的巨大压力令黄山人在思考、在探索、在行动!

  在黄山风景区,一项具有创举意义的“轮休”制度以法律的形式被固定下来。

  “轮休”始自上世纪80年代末。受海洋休渔期和封山育林的启发,黄山在国内首创景点轮休,封闭始信峰,利用1-2年时间,通过人工辅助促进自然恢复的措施,使林木植被得到恢复,改善生态环境。

  轮休带来的效果积极而明显:黄山热点景点经过休养生息后,微生物丰富,动物种类增多、活动频繁,植物生长茂盛。黄山的森林覆盖率也由上世纪70年代的56%提升到83.4%,植被覆盖率达到93.6%。景区空气质量指标、地表水环境质量指标等均达到或优于国家制定的I级标准。

  给重要景区景点安排“法定假”,不仅得到了游客的理解,并逐渐被国内一些旅游景区借鉴,目前已有多家风景区先后效仿、推广。有关专家称,自黄山实施景点“轮休”保护世界遗产以来,中国的世界遗产地正在保护与开发两难间逐步破题。

  2000年12月26日,一个旨在加大世界遗产地保护的宣言在黄山诞生——中国20多个世界遗产地代表推选黄山风景区管委会负责人正式向世界宣读《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管理跨世纪联合宣言》即《黄山宣言》。《黄山宣言》是自1985年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来,中国世界遗产地的首次宣言,是跨世纪中国向全人类的郑重承诺:我们保护世界遗产,不遗余力,万众一心。

  与黄山类似,跻身世界文化遗产地后,乡村旅游打破了皖南古村落的平静,慕名前来的旅游人数大幅增长,昔日远离喧嚣的画里乡村也面临着同样一个课题:如何实现保护和发展的双赢?

  在皖南古村落的遗产保护过程中,黟县政府发挥了积极作用:遗产地所在政府的行政办公场所、学校、企事业单位陆续迁出了保护区,遗产地古建筑和环境的保护、维修与整治、保护整治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加。黟县遗产办提供的数据显示,至2007年,该县共筹措资金17866万元投入遗产保护。黟县在遗产保护中的投入令人侧目。

  同时,在皖南古村落,以遗产地文化观光旅游为龙头的产业逐步形成,旅游接待条件和水平逐年提高,促进了财政增收,提高了村民收入,保持了村落和谐稳定,遗产地保护管理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

  在黄山,遗产保护成为发展的基础,同时发展也为保护提供支撑。2004年,在中国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黄山作为世界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杰出代表走上报告席。

  站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高规格会议的报告席上,这是黄山人的骄傲,骄傲于我们拥有如此璀璨的世界遗产,骄傲于我们在遗产保护发展中拥有如此理性的认识,骄傲于我们在遗产保护发展中做出的积极探索。

  遗产保护的法制化历程

  2002年6月18日,西递村前牌楼广场。

  在西递村老年协会的倡议下,全体村民在这里集会,以“宣誓和签名”的方式承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共创人类美好未来”,“保护世界遗产,人人有责”。村民们还郑重地给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先生发了一封电子邮件,表达了自觉保护古村落、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决心,邮件很快得到了联合国的回复。

  同年7月1日,宏村全体党员在南湖书院门前重温入党誓词,把遗产保护的重任与终身追求目标密切结合,并组织全体村民对村中水系进行了义务清淤。

  从“要我保护”到“我要保护”,背后见证的是皖南古村落遗产保护法制化历程。

  皖南古村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不久,黟县便以政府令形式颁布实施《黟县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严禁在两地进行违法乱拆乱建和破坏遗产的违法建设活动。西递、宏村也被纳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保护范畴,使政府在日常的保护管理实践中有了更完善、更权威的法律依据。

  规划成功链接了保护与发展,《西递古村落保护规划》和《宏村保护与发展规划》相继编制完成,并通过了建设部组织的专家评审,规划明确提出了具体的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及整治措施。目前,新编制的《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保护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这一系列的规划出台,使西递宏村的保护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黄山风景区的规划起步则更早。早在1982年黄山就邀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编制《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并于1988年7月报经国务院同意,建设部批准实施。此后风景区又依据总体规划,形成了包括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地段详细规划、节点详细规划四个层次和区域类、分区类、单体类、专项类四个类型完整的规划体系。

  为了更好地适应旅游形势发展需要,安徽省政府于2002年7月决定继续委托清华大学开展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这次总规修编,历时五年,十易其稿,已于2007年3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实施。

  为确保规划得到严格执行,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建立并实施了一整套以规划为控制依据的项目管理和审批程序,景区内新建项目均由管委会根据总体规划编制计划,经黄山市人民政府审查后报省建设厅批准实施,凡不符合规划和《条例》要求的项目,一律不予立项;凡在建的工程项目,均实施全过程跟踪管理,确保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目前有关黄山管理的各类法规文件共有100多件。这些法规文件,涵盖了景区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较好地处理了风景名胜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使景区的管理、建设工作走上了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依法管理的正确轨道。

  世界遗产地的杰出代表

  夕阳西下,夜幕降临。随着街道、广场、池塘边游客的逐渐退去,有着870余年历史的宏村恢复了怡然自得的田园景致。在白天游客怡然的街道上,亲戚邻里们捧着大碗吃饭、洗衣洗菜、大声地聊天说笑……

  “白天印象最深的是村镇的完整与美丽。徽州先民建造自己生存之地时所体现出来的朴素、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创造力和智慧简直令人叹服。没想到夜宿宏村,还能看到宏村原生态的自然生活,感受到了宏村居民生活之美。”此情此景令一外地游客惊叹。

  黄山市前身的徽州,被誉为文物之海,有保护价值的古建筑、古遗存达4700余处,拥有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1处、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3处,徽剧、目连戏等6项工艺被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发现的徽州文书多达50万件,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第五大发现;总量约2000余种的徽州谱牒,是徽州文化的另一大奇观……

  抢救、整理、挖掘。在保护这些人类共同财产中,黄山从重点文物重点保护开始,进行了设馆保护、异地保护的建设,进行了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努力,进行了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保护的探索,进行了保护管理投入机制的创新,进行了政府保护与民间保护的开拓……

  科技也为黄山的世界遗产保护提供了有效支撑。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前夕,黄山风景区“梦笔生花”奇松移植项目被授予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由于自然衰老,“梦笔生花”上的扰龙松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枯死。2004年,一株几十年树龄的黄山松被移植到面积不足0.5平方米,且没有土壤的笔峰之巅。经过一年多的精心陪护,移栽的松树郁郁葱葱,长势良好。来自北京、合肥等地古树保护、病虫害防治等6个学科专家经现场考察和鉴定,确认该树已经成活,生长发育正常,移植工程取得成功。

  “‘梦笔生花’重现昔日的生机既让游客大饱了眼福,更证明黄山市对世界遗产的保护是不遗余力的。”市委常委、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党委书记程迎峰说。有关专家则表示,该项成果对中国风景名胜区著名景观的恢复具有重要借鉴指导意义。

  黄山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瑰宝。作为目前中国唯一拥有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桂冠的风景名胜区,“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统一管理、永续利用”是每一位黄山人心中的信念。于是有了黄山人燃料结构的改变,有了预防松材线虫病的实践,有了山上山下联合机制的建立;于是有了分区保护的构想,分级保护的行动,有了景区的扩容;于是有了黄山美容师的辛勤,有了一代接一代对黄山保护接力的传承……

  遗产的有效保护为黄山增添了特殊的魅力,成为黄山一道新的靓丽风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曾有决议,每5年对世界遗产进行监测评估,同时要求世界遗产地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提交履行世界遗产公约的报告。  

  1998年9月6日至9日,联合国世界遗产中心项目专家景峰与国际保护自然及自然资源联盟保护专家莫洛伊专门对黄山双遗产进行了监测评估。专家组在此次考察结束后总结认为:“黄山可以作为东亚地区将旅游设施和谐地融入自然景观的示范”……1999年,黄山成为亚洲唯一获得梅利娜·迈尔库里文化景观保护与管理荣誉奖的景区。

  2006年,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安南参观考察黄山风景区和西递村古民居后,对中国政府在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方面所做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肯定:“中国人民为保护和维护这块世界遗产地所付出的不懈努力,令我们赞叹。”考察期间,安南详细查看和询问了当地政府在保护黄山风景区和西递村古民居生态环境的做法,并欣然为一棵黄山松命名“雨伞松”。

  世界遗产委员会盛赞:“黄山是一个杰出的景区,是一个管理很好的世界遗产景区,是一个有大量游客到一个复杂景区的优秀管理示范”,黄山“有许多做法都是实际工作中的创举,应推广到全世界其它遗产地学习和借鉴”。

  黄山,世界遗产地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