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河北野三坡:旅游开发让穷山沟变成“金银窝”

来源:http://www.globalgeopark.org  来源: 中国宁波网 作者:记者:曲澜娟 发布时间:2008-11-25 阅读次数:


  改革开放后兴起的旅游开发,使河北太行山下的野三坡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沟,变成了享有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森林公园等一系列荣誉的知名旅游目的地。“野三坡”更成为涞水县的名片,2007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70余万人次。

  涞水县的野三坡一带在抗日战争时期是有名的平西革命根据地,很长时间,这里的百姓靠种地和卖核桃、栗子等山货维持生计,常年过着“吃粮靠统销、花钱靠贷款、困难靠救济”的“三靠”日子。摆脱贫困始终是当地人的梦想,老百姓曾传唱这样的歌谣:野三坡,野三坡,山高、坡陡、石头多,哪年石头能换钱,三坡变成“金银窝”。

  “要想致富,必须面向大山找出路。”带着这个想法,1984年,已是县文化局副局长的王宝义带着早先当电影放映员走村串户时对野三坡风光的印象,怀揣130元借款,领着一支7人的“旅游考察小组”开始了风餐露宿的普查。山水泉洞、峡谷森林、长城古堡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在他们的跋山涉水中日渐显现。

  祖祖辈辈生长在闭塞环境中的百姓还从未听说过“旅游”这个词,在他们看来,王宝义滔滔不绝的“让北京人来咱这儿看风景”的想法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而“守着大山挣钱”更是痴人说梦,个个听了直摇头。

  今年77岁的王宝义仍清楚地记得,1985年自己筹组的县旅游开发公司面向当地百姓招收导游员时的情景,“只有15个名额,来报名的200多个姑娘、小伙差点儿挤破了头,可谁也不清楚旅游是做什么的,一进门就问‘能不能转商品粮’,恨不得马上插上翅膀飞出封闭的大山,离开这受苦受穷的地方。”

  《北京晚报》于1986年7月刊登的一篇介绍野三坡风光的文章让这里头一次作为旅游产品让山外的人得以知晓,文章见报两天后就有大批北京的客人慕名而来。突然见到这么多陌生人,老乡们一下子竟不知所措,气喘吁吁地大喊着“旅游的来啦”向王宝义报信。当天晚上,家家黑灯闭户,游客要投宿,却怎么也敲不开门。王宝义特意开会,号召大伙拿出当年接待八路军的热情开门迎客,用最新鲜的棒子面粥和贴饼子待客。

  就是在老乡与游客们打交道的过程中,山外的信息被一拨又一拨的客人带了进来,潜移默化地改造着山区面貌。王宝义回忆说,“老乡家里早先根本没有专门的厕所,更别提抽水马桶了,都是猪圈当茅房,还闹过母猪拱客的笑话。”乡亲们逐渐看到旅游是条致富的捷径,开始顺应游客的需求改善自家条件,纷纷引入自来水管道,建起干净卫生的厕所;以往羞涩腼腆、不敢言语的人们也赶着毛驴主动去火车站招揽客人,敢于张口大声吆喝;淳朴的乡亲起先还不好意思向客人收费,慢慢也有了商品意识,像模像样地装扮几间房子专门招待游客,农家院中的家庭旅馆初具规模。如今,家庭旅馆在景区周边已成规模化发展,邻近的4个村子中有执照经营的达到300多家。8家旅行社相继诞生,20多家企业网站、10余个水上游乐项目陆续建立。

  苟各庄村村民丁义靠着在1986年与亲戚合伙花500元买的一匹马搞旅游接待起家,如今已发展到集餐饮、住宿、娱乐于一身、固定资产超过400万元的家业。而80年代初,丁义一家种地连口粮都不够,要靠他下煤窑干活贴补家用。“村里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赌博、打架是常事,在外抬不起头来。现在是家家户户搞旅游,我们成了县里有名的小康村,这儿的旅馆、饭店都成气候了,大伙还自发组织起了秧歌队和鼓乐吹打队。”

  涞水县旅游局局长王友良介绍,野三坡景区2007年旅游综合效益3.5亿元,直接或间接惠及三坡镇和九龙镇及周边地区将近三万多当地百姓,核心景区内的12000余百姓的人均年收入超过8000元,远远超过涞水县2600元的人均年收入水平,旅游从业人员达80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