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石花洞园区再现独有穴居动物“膜足硬肢马陆”

来源:http://www.globalgeopark.org  来源:房山世界地质公园 发布时间:2009-3-23 阅读次数:


  最近,当石花洞导游员接待第一批游客进洞参观时就会发现:在游览道路上或游览道路旁又出现了三五成群的膜足硬肢马陆,其数量又多了起来,它们正在嬉戏玩耍;当觉察到声光后便会逃到石板下或洞穴缝隙处躲藏起来。
  石花洞于1981年勘探,已探明洞体为层楼式结构,上下有七层。1987年正式对外陆续开放1——4层,全长2500米。1982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张崇洲教授在考察时,首次发现石花洞中有大量的膜足硬肢马陆,这是我国穴居动物新一种,唯石花洞独有,也使得我国的马陆种属由3种增至4种。膜足硬肢马陆隶属蒙古马陆科,无脊椎动物,身体分头和躯干两部分。头部有触角1对,眼为聚眼,嗅觉灵敏。躯干近20节,第1节与头部愈合,第2~4节各有1对步足和1对气孔,自第5节开始,各有2对步足和2对气孔。一般在第5、7、9、10、12、13、15~19节两侧各有臭腺孔1对,雄性前生殖基节具有突起的膜叶。其形状像蚯蚓圆而稍扁,是由25~100多体节组成,长约20~35毫米。它爬行缓慢,喜欢甜食,新陈代谢能量消耗低,体内基本缺少色素呈乳白色,只生存于洞内黑暗环境中。随着石花洞的开发和对外开放,洞外干燥空气的涌入,洞内湿度渐进降低;洞内照明“长明灯”,洞内温度有所升高等因素,打破了洞内原始环境,使得石花洞洞内独有动物膜足硬肢马陆数量逐渐稀疏了,几乎见不到它的踪迹了。

  石花洞是中国北方岩溶洞穴的典型代表,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是风景名胜区工作的原则。遵循这一原则,近些年来,石花洞风景区管委更加重视洞穴资源的保护,采取了:改造密封洞口出入大门。人来门开,人走门闭,防止洞外干燥空气的涌入和洞内湿润空气流出所形成的烟筒效应。洞内的空气依从洞内到山崖缝隙的自然通气孔通风换气,保障洞内有充足、新鲜、湿润的空气;进行洞内灯光改造。洞内照明全部使用冷光源灯具,达到人走灯熄,降低灯光产生的热量,保持洞内温度稳定在13—14℃;加强洞内卫生管理。坚持全日保洁,垃圾日产日清,防止游客遗弃的纸屑、食品污染洞内环境;完善洞内设施。增加洞内栏杆、护网,使游客在规定的区域内参观游览,为洞内动物营造宽广的活动空间,做到人与动物相伴同乐,互不影响;加大宣传力度。利用警示牌、宣传牌、说明牌等形式,强化人们对动物的保护,树立保护动物、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的意识,实现人与动物和睦相处;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景区管委与北京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合作,在洞内设置30多个观测点,责成专人长期观测洞内的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等环境技术指标的含量,基本恢复洞内的原始环境,确保穴居动物的生存。通过景区管委采取一系列洞穴保护措施,恢复了膜足硬肢马陆往日的生存环境。它们拥有自己的空间,昼伏夜出,觅食访友,繁衍生息,逐渐地多起来,又重新登上了石花洞舞台。
  
  现在,石花洞内空气新鲜,冬暖夏凉,四季恒温,是穴居动物生活的好地方,也是人们探奇、观光旅游的好去处,正如石花洞宣传口号那样:“蕴美石花,洞容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