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出版物

初探《花山谜窟》

发布时间:2008-3-6 阅读次数:

潘克标 李永徽

  前不久,我们随旅行社前往安徽屯溪“花山谜窟”一游,这里虽然朴实无华,但只要你在石窟中看一看,便会留下无限的悬念,归来数日,对此中许多谜团仍不能忘却。特别是看了《花山谜窟揭秘》一书后,更是浮想联翩,出于对花山之谜的兴趣,我们经过多次讨论,还是写成此文,以阐述我们对花山石窟成因的看法,虽然有盲人摸象之嫌,还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根据《揭秘》一书介绍,关于花山谜窟已有50个谜团,18种成因假说。虽然众说纷纭,但有几点事实应该是肯定的,即石窟是人工遗迹。基本上沿新安江沿岸分布,都是位于同一种叫“白麻石”的岩层中,古人在此开凿,肯定是有目的的。从现已清理出的洞中可以看出洞内高低悬殊,空间极不规则,显然不适合人居、藏兵或仓储。同时花山地区既无煤铁,亦无铜金,所以也不会是采矿所用,最大的可能是采石。中国古代建筑的材料主要是木材和石材,因此中国古代的采石工程应该是很有规模的,遗憾的是我们目前对这方面的研究似乎很少。

  早年徽商经营,大概是以土特产为主,除了木材、茶叶,文房四宝之外,恐怕还有石材,所以我觉得花山是采石场说应比较可信。但这里所说的采石场,并非只是采一般的碎石的,而是能采成各种规格形状的石料,一般采石场的位置多选择在有岩石出露的岩壁,因为从岩壁的下面开采,上面的石块容易脱落,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石头那么硬,如果要从地表向下抠,而且还采到一定规格的石材,那难度可想而知了。根据观察,花山的岩石被称之为“白麻石”,实际上是长石石英砂岩,系沉积而成,岩层完整,质地均匀,硬度适中,具层理结构,而断层、节理并不发育,具有开采石料的条件,但由于此处没有形成陡壁,也不能从地表向下硬凿,只能是打洞从深部向上开采。这样可以利用岩石的自身重量,顺着层理撬动,便可以得到块度很好的石料。这并非是深部岩石变软的缘故,而是古人在实践中摸索的一种有效合理的采石方法。

  现在的洞口大多是在石窟的下部,进洞一看,内部空间极不规则,或宽或窄,高低悬殊,这主要是由于当时采石时要根据岩石的质量和构造的变化来决定开采的方向。你看那顶板几乎是向着同一个方向倾斜,如果估计不错的话,顶板倾斜的方向就是岩层的走向。古人正是巧妙地利用层面的间隙,比较容易地开采成块的石料,现在看到顶板上刻凿的花纹,也不是什么装饰纹,而是古人在开采石料的过程中,对下一批石料表面事先进行的修整。也许这样做比对单块石料表面修整时要省力、整齐些。如果仅仅是为了装饰,为什么在石窟的四壁就见不到花纹呢!

  石窟发现伊始是什么状态我没见到,但推想原来石窟内应该被碎石充填,不会象现在这么空旷,因为这种采石方式是从下往上进行,古人在坑内作业,必须有一段空间,约一人多高,当完整的岩石被破碎,体积会增大,采矿学上叫松散系数,这个系数大约是1:2,即岩石被破碎后,体积要增大一倍。洞内肯定容不下,如果采石时,成材率能达到50%,这样就有一半能成材的石料被运出洞外,剩下的碎石正好充填洞内,工人就站在碎石上继续向上开凿。这种采矿方法叫分层崩落法,现在有的矿山仍在沿用。

  花山采石场的范围之广,工程之大实在罕见,应该是长期开采的结果,不可能在某一朝代短期内形成,就如万里长城那样,现在人们只知道秦始皇修万里长城,但在秦以前的燕、赵、齐各国都有长城,秦以后的各朝代修长城更是不遗余力,历史上每一件大工程都是无数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花山采石场的兴盛应该和徽州地区的古建筑相始终的。